鄒族的傳統智慧 樹皮文化的消失與重生

中國時報【高有智╱專訪】 這一天,我們來到塔山下的嘉義來吉部落。鄒族藝術工作者白紫.迪雅奇安娜拿著小鋸刀,門也不關,就興沖沖帶著我們到住家旁邊的農地,一眼看到幾棵不起眼的構樹,她邊鋸邊說:「這些樹皮就是我的創作素材,這是上帝的禮物,也是鄒族的傳統智慧。」 「我們老人家從前都是以構樹皮當作竹簍的頭揹帶,就算壞了或斷了,隨時都可以替換,這是就地取材啊!」 五十九年次的白紫鋸下一小段木頭,低頭解說構樹的特性。在她的住家附近,幾乎處處可見構樹。老樹雖在,但文化逐漸消逝。這段淡去的老回憶,卻在小小的工作室中找到新生命,從結合時尚與藝術的創作品中重生。 創作展現才華 出版鄒語專輯 在工作室的一角,放著一座結合樹皮與竹編創作的燈罩,這是白紫和父親首度聯手創作的留念,開啟她的樹皮藝術之路。白紫的父親鄭靜雄是教會牧師,也是鄒族的竹編大師,對於傳承傳統文化具有強烈使命感。白紫的藝術啟蒙與文化意識,來自於父親的真傳。 白紫是來吉部落知名的藝術工作者,也是多才多藝的才女。她的小阿姨是名歌星湯蘭花,藝人田麗、高慧君也都是姻親或家族成員。她從小在教會長大,沉浸在音樂薰陶中,喜愛唱歌,鋼琴和吉他都是無師自通。十八歲嘗試寫曲創作,以一首「塔山」的旋律意外進入歌壇,收錄在歌星李玟的專輯中,就此闖下名號。白紫也獲得馬友友的製作人嚴子貿賞識,出了一張鄒語的專輯,並入圍金曲獎。 音樂開啟白紫的一扇窗,藝術卻是心中不停的呼喚。白紫曾經迷失在都市中,青少年成長時期跌跌撞撞,從小在部落功課都是頂呱呱,國中、高中面對都市小孩的競爭,白紫越來越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越來越不習慣漢人的教育模式,不僅封閉、自卑,內心開始茫然徬徨。 嘉義女中畢業後,放棄繼續升學,在餐廳擔任服務生,始終和都市生活隔隔不入。生了一場大病後,她決定結束漂流都市的生活,重新回到部落,也找到藝術創作的路。 「在都市的求學過程,把我帶離了部落的記憶,也失去了自我。回到部落學習,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路。呼吸了家鄉的風,踏在從小生長的土地上,心靈更加堅強,身體也變好了。」白紫回到部落,摸索藝術創作,自己蓋了一間工作室,從逐漸凋零的耆老,看到文化流失的急迫性;在父執輩的努力下,也看到傳承文化動容的身影。「我的音樂和藝術創作都是一樣,希望找回遺忘的故事,傳承鄒族的文化。」 樹皮也像是人 張張獨一無二 原本擅長皮雕和竹編的白紫,因為聽到父母親談起兒時,利用樹皮當頭揹帶的回憶,老人家當時笑得開心,卻感嘆時光不再,意外刺激白紫的創作理念。她參加日月潭工藝創作的展覽時,想起古老的傳說故事,關於當地邵族與阿里山鄒族的淵源,相傳曾有鄒族人跋山涉水逐鹿到日月潭,卻從此聽從天意留在當地。她以此意念,創作「狩獵印象」的系列工藝品,凸顯狩獵時使用的網背袋、獵刀與鹿頭等元素,並以樹皮結合皮革、金屬等材質創作,讓樹皮「重生」在皮包、提包、手環與名片盒,驚豔全場。 「我從小就看著構樹,但我們這一代早就忘記樹皮的用途,如同母語一樣,失了根,逐漸被取代了,沒落了。」白紫的創作之旅,除了不斷訪談耆老,也發現樹皮之美,「樹皮的特殊紋路令我著迷,每張樹皮都是獨一無二,紋路都不一樣,如同有生命的人。」 五、六年來,白紫不斷摸索與研究樹皮的特性,為了保存樹皮與增加耐用性,她上網學習德國工法,引進特殊防水膠的技術。她也在鄒族小學推動大自然素材的藝術創作,帶著小朋友用石頭敲敲打打,從割木、取皮到創作,讓老祖宗的智慧脫胎換骨,也找到新的傳承力量。 心靈原鄉塔山 滋養創作生命 塔山是鄒族聖山,相傳族人死後靈魂都會回到塔山。白紫的繪畫或藝術創作中,也常放入塔山的神話故事或圖騰。塔山不斷刺激白紫的創作,滋養豐富的創作生命,也是她的心靈原鄉。她未來也將把塔山意象放入樹皮創作中,讓樹皮藝術展現鄒族人的文化特色。「世間所有終會劃下休止符,到那時,我願像這座塔山。站在綠色的山崗上,驕傲地挺起胸膛!」白紫默默許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