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珊獻給世間的救贖──寫《萬福瑪麗亞》看亂世浮生

這一端是一名台灣男子在德國柏林機場猝死,背後牽扯出性別、婚姻與金錢關係交織而成的生活狀態,另一端則是一名女子為了療傷而出國散心,所有的人物看似不相連,但卻又有著神祕關聯。旅居德國柏林的作家鄒永珊,因為一張德國政府調查的人口租戶普查資料,開始觀察書寫柏林地區的移民故事,並出版短篇小說集《萬福瑪麗亞》,看待亂世裡的眾生相。

宗教符碼 關照隱喻

鄒永珊表示,她2015年拿到柏林租戶的普查資料,發現柏林是一個由許多非典型家庭聚居的城市,「所謂的非典型,指的是一人家庭,或是室友基於各種方便和需求而住在一起,不一定有婚姻關係,但其中自有一種居住結構。」

由於德國大學普遍而言,並不像台灣一樣有完善的宿舍可供學生居住,也因此,鄒永珊發現,從這分租戶資料又可看出,有53%是一人家庭,可說是獨居者眾多,「我開始觀察和蒐集柏林獨居者的生活模樣,同時無法迴避柏林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鄒永珊表示,整本小說從獨居者生活角度切入,但實際上是探勘和挖掘狹義的柏林社會狀況,而且還以台灣和德國兩地為對照,她表示,作為異鄉客的他,也很能體會移居他方生活的人的心情,為此,她蒐集資料,並選擇以虛構的書寫方法呈現。

在小說集裡,「萬福」可以是社區的名稱,而「瑪麗亞」,也可以是小說角色裡的名字,而兩者相加在一起,又帶有特定的宗教符碼,成為具有某種普世關照的隱喻。

鄒永珊說,她使用「萬福瑪麗亞」,也是來自德國作曲家舒伯特的藝術歌曲〈Ave Maria〉,「舒伯特以蘇格蘭詩人的長詩寫曲,而這首詩的每一個段落的結束,都是以Ave Maria作為結尾。」

時局艱難 埋藏希望

「萬福瑪麗亞」對鄒永珊而言,是一種串聯,既是她小說篇章與篇章之間的串聯,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聯,「整部小說裡建立了人與人的關係,在同一個時間區塊裡,發生了哪些事件。」在每一個篇章開頭之前,鄒永珊也都選擇了一句引述的導言,作為禱詞,也是事件的引導。

這樣的寫作方式,像是在紙上拍分鏡電影,鄒永珊坦言,寫作過程一度有些痛苦,「必須要並行地寫,帶有一種非偵探小說式的謎題,讓人物之間的關聯沒有太緊密,又保有一種彈性。於是,裡面的人物就在一種奇異的時間點裡,感生了呼應。」

雖說現下時局艱難,戰爭、高房價、能源戰,一本小說集從疫情前開始發想,寫到疫情後,鄒永珊仍不忘在小說裡為人物們埋藏一線希望,一如她所寫的篇章名,是如此有連貫性,像是溫柔的祈禱,〈萬福瑪麗亞〉、〈請你傾聽我虔誠的呼喚〉、〈請照看眷顧我們〉、〈將我前途照亮〉等。

她說,人們向上天祈禱,是因為在限制裡有盼望、有期待,而世界是一個循環,整本小說也是,「讀完最後一篇,可以再接回第一篇,沒有違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