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真的忍心讓他們滅絕?為鯨魚的生存請命!

最近一世界保育協會寄來一則廣告,呼籲全球保育人士聲援長鬚鯨遭受冰島某家捕鯨公司的濫殺而有滅種之餘。其中一張照片顯示一隻母長鬚鯨被獵殺的慘狀

這隻瀕臨絕種的母長鬚鯨被「炸彈魚叉」射中,魚叉頂端帶有炸藥,在牠體內爆炸,讓牠痛苦地死去;然後人們把牠的胎兒拖出來丟棄。她是冰島的富翁樓福森(Loftsson)今年捕殺的125隻長鬚鯨的其中之一。冰島也是西方文明國家之一,今年該國代表隊在世足賽的優異表現,令世人刮目相看,其政府居然容許商人從事這麼自私又殘忍的事,實在令人不解!

長鬚鯨是絕美的生物,他們能夠透過歌聲與同類溝通,感受愛與痛苦等情緒。全球只剩下Loftsson的公司仍在為商業目的獵捕長鬚鯨,而且獵捕許多懷孕母鯨!與此同時,挪威與日本也是捕鯨大國,他們也說有自己文化、經濟與科研的理由,讓他們無法放棄捕鯨活動,卻無視地球上最巨大又溫馴的動物逐漸滅絕的危機。

達爾文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物種起源》時,表示鯨是哺乳動物,同時暗示:鯨一定是某種回到水中的陸棲哺乳動物後代。在他第一版的書裡,推測這樣的演變是如何發生的。他重複了黑熊游泳時會張開嘴巴捕魚和獵食其它水中獵物的故事。他說:「我認為這非常清楚:透過天擇,熊類在構造與習性上都表現出愈來愈熟悉水性的歷程,隨著牠們的嘴巴愈來愈大,最後誕生了如怪物般的鯨魚。」不幸的是,當時許多學術界人士不是很能接受這個理論,因此達爾文在後來再版的書中放棄了這個想法。

於是鯨類起源的這個問題,被拋到模糊地帶長達一個多世紀。直到1979年,美國古生物學專家飛利浦.金格里奇於巴基斯坦挖出一種鯨魚的化石並將它命名為巴基鯨。巴基鯨化石發現於約五千萬年前的河流沉積層,暗示牠原本應該是一種學名叫「中爪獸」的陸棲動物,牠的長腿和短小手掌、腳掌為了適應奔跑和跳躍而演化變異,但是四肢的骨頭格外粗壯,在水中可發揮穩定的壓艙效果,暗示牠應該是涉水型而不是游泳型的動物,只是因為可能躲避天敵或覓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以致四肢逐漸退化而成為今日的模樣。


古生物學家也發現了鯨類實際上從陸棲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時間與地點:始新世早期(五千五百萬到四千八百萬年前)的熱帶、淺水的特提斯(Tethys)海道。特提斯是超級陸塊的盤古大陸(Pangaea)和超級海洋的古大西洋(Panthalassa)存在時代留下的遺跡,這條熱帶海道從地中海西部延伸到印尼,並在非洲板塊北移封閉了古地中海後被截斷。印度在始新世中期,由非洲某一板塊向東北移動撞上亞洲腹地而形成,更將剩下的特提斯海道一分為二;這樣的撞擊所產生的巨大擠壓作用,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喜馬拉雅山,該座山脈至今每年仍在微幅上漲中。

目前許多古生物學家公認,恐龍消失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原因是一塊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隕石撞擊地球所導致的。撞擊地點在今天墨西哥東北角猶加敦半島附近海面下一個名叫希客蘇魯柏(Chicxulub)的巨大隕石坑,不幸的是,該附近有大量硫磺與石灰岩,隕石撞擊讓這兩些礦石化成煙灰上升到平流層,再隨風擴散到世界各地,硫磺隨著雨水掉落後形成酸雨,石灰岩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隕石中含有大量的稀有元素「銥」,也因此散落在世界各地底下的KT地層中,這是隕石撞擊論的有力證據之一。(推薦閱讀:122頭懷有身孕,114頭小鯨未成年—日本在南冰洋獵殺333頭鯨魚,引發動保人士譴責


撞擊當時,產生巨大的風暴、森林大火與海嘯,立刻造成撞擊地點附近大量動植物的滅絕,之後的酸雨與溫室效應,造成遠方動植物的滅絕,同時濃煙蔽空長達數年,遮住陽光,讓地球有如進入「核子冬天」,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食物鏈中斷後,殘餘的動植物也相繼滅亡,只有少數哺乳類與爬蟲類因為善於躲藏在山洞或水中而存活,其中一支哺乳類可能是人類與鯨魚的祖先,所以說,人類與鯨魚,按照進化論,很久以前,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鯨魚是溫馴動物,對人類無害,甚至有益,是大自然永續生態環境的重要成員之一,一旦消失,對人類生存絕非好事。但是在悲劇發生之前,我們有機會能阻止此悲劇發生!請大家加入護鯨活動的連署,共同維護它們的生存權利,畢竟它們已有五千五百萬年的歷史,而人類只不過五百萬年。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 ,文化大學教授

相關報導
鯨魚的未來:日本要求允許可持續性商業捕殺
北歐版「血色海灣」!丹麥法羅群島捕鯨傳統遭抨擊「虐殺鯨魚」 當地人反駁:這是我們的食物來源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