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宜農自認江郎才盡 「之前我都覺得我是天才」

鄭宜農分享創作過程。(圖/1500聲量音創學院提供)
鄭宜農分享創作過程。(圖/1500聲量音創學院提供)

記者許瑞麟/台北報導

鄭宜農以首張全台語專輯《水逆》入圍今年金曲獎6項大獎,日前受邀至陳子鴻領軍的「1500聲量音創學院」開講,她坦言這張專輯製作困難度極高,「創作時曾不斷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完蛋了、江郎才盡了,在這之前我都覺得我是天才啊!」

為了這張專輯,鄭宜農花費近1年,找老師雕琢台語,深入理解語言運用的感覺,讓「溝通」的核心概念落實於音符與文字間,她更跳脫國台語框架,以自由飛翔的方式演繹女性自主堅強和韌性,無論在唱腔、編曲還是MV畫面上,都呈現出一種自由藝術的時代感,「這張專輯幾乎80%的歌是先有編曲才有詞曲,從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歌,都是先和製作人討論歌曲該有的樣貌、內容和想傳達的觀念。」

鄭宜農以《水逆》專輯突破國台語框架。(圖/1500聲量音創學院提供)
鄭宜農以《水逆》專輯突破國台語框架。(圖/1500聲量音創學院提供)

此外,鄭宜農也以簡單「創作」為題,分析「喜歡創作和成為專業創作人的差異」,她分享創作初衷,「一開始是來自內心無法述說的感受與想法,後來漸漸發現音樂世界太大、太有趣,就自然往專職音樂人努力。」她創作第一首歌《小小的我》,收錄在電影《夏天的尾巴》原聲帶裡,「當時才學了4個月的吉他,用很簡單的指法和弦完成,寫的是想對世界歌唱的慾望,很質樸純粹的歌。」成為專業創作人後,她更喜歡寫影視主題曲,享受「因為主題而服務一個故事」的樂趣。

去年底鄭宜農自立門戶當老闆,被問到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她笑說很喜歡工作,好像無時無刻都在工作,也質疑自己有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但她覺得歌手到了一個階段,專輯都是企畫導向,籌備時間也比較久,接下來她希望發起一些關於「女性創作者」的企畫,集合各式各樣、不同領域和風格的女性創作人,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也想建立一個女生可以互相理解與扶持的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