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弘儀親吐「疑罹咽喉癌」!吞嚥困難就醫才知是壓力太大患「焦慮症」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資深主持人鄭弘儀去年3月因健康問題暫別主持5年的政論節目《鄭知道了》,他日前錄JET《新聞挖挖哇》則驚吐因有吞嚥困難,加上家族病史,曾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直到他求助精神科,才發現自己是得了「焦慮症」。

<strong>資深主持人鄭弘儀日前透露曾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直到他求助精神科,才發現自己是得了「焦慮症」。(圖/翻攝自臉書)</strong>
資深主持人鄭弘儀日前透露曾懷疑自己罹患咽喉癌,直到他求助精神科,才發現自己是得了「焦慮症」。(圖/翻攝自臉書)

鄭弘儀表示就醫後,醫師檢查了他的頭、鼻子、耳朵和喉嚨,甚至還有心臟,但沒查出任何問題,因此判定他應該是罹患焦慮症,不過他第一時間並不認為是這樣,因此又跑找別的醫師看診,沒想到得到一樣的結果,他才相信自己是得了焦慮症,而不是咽喉癌,後來他吃了9個月的藥,現在已經康復,並笑說「我現在沒有強顏歡笑喔。」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社會的氛圍常常會期待男性能有經濟能力、有競爭力、能扛起責任、身體強壯等,這種期望往往使男性感受到壓力,但又不願直接表達,壓抑在心裡,而引起身心的症狀,陷入焦慮、憂鬱等情況中。

施姸安指出,這類人會對於很多事件、活動有預期性的過度焦慮和擔憂,經常處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無法放鬆,容易焦躁不安、失眠、易疲倦、易怒、情緒起伏大、有悲觀負面想法等,嚴重時大幅影響日常生活、工作、人際相處等,當此類情況持續超過2週,或有自傷、傷人意圖,就須特別當心。

<strong>社會的氛圍常常會期待男性能有經濟能力、有競爭力、能扛起責任、身體強壯等,這種期望往往使男性感受到壓力。(示意圖/photoAC)</strong>
社會的氛圍常常會期待男性能有經濟能力、有競爭力、能扛起責任、身體強壯等,這種期望往往使男性感受到壓力。(示意圖/photoAC)

男性如何抒發心事與壓力?施姸安建議可透過「舒壓五招」讓壓力找到出口,包括平時建立起自身的社會網,多與朋友、家人交流互動,當壓力大時有抒發、談話的對象;培養休閒興趣,空閒時可進行的休閒活動,像是運動、重訓、養寵物、種花草、攝影等;給自己放鬆放空的時間,尋找讓自己放鬆放空的方式,如定期按摩、泡湯等;學習正向思考及有效情緒控管,運用轉念的方式,讓自己能正向思考;或是透或冥想等方式練習控管情緒;學會求助,向外尋求幫助,找專業單位諮商或是就醫。

最後,施姸安也提醒,男性相較於女性更容易將壓力藏在心裡,當發現自身或身邊親友的表現與平常有明顯差異,或有失眠、易怒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就應當要留意,並給予關心、同理、陪伴與傾聽,同時最好儘早就醫尋求外援。

延伸閱讀
「5個發燒4確診」!醫驚揭:門診人爆量 單日掛到108號 她嘆:看診看到虛脫
小心國民美食「高湯、沙茶」比癌症更致命!醫示警:吃重鹹小心「心衰竭」
亞東急診「燃燒殆盡」悲歌 五大醫護團體痛心發共同聲明:急重症護理人力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