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台南建城400年(19)來府城轉大人,躦桌腳「做十六歲」

做十六歲」躦桌底,是府城台南「市」獨有的文化活動,為什麼強調台南「市」?因為這個習俗只有老市區獨有,不及於以往的「台南縣」,這也成了住在老市區台南人莫名的文化驕傲。

所謂「做十六歲」,也就是「成丁」的儀式,「成丁」表示長大成年,由兒童轉大人,變成男人或「男子漢」;台灣是移民社會,移民來自漳泉,所以很多民間信仰也來自漳泉,「做十六歲」就是漳泉習俗,所以鹿港也有「做十六歲」拜七娘嬤的儀式,只是不像台南玩這麼大。

早年橫渡黑水溝「十去六死一回頭」,就是來10個人,中途遇海難會掛掉6人,1個受不了調頭回去了,有命留到台灣只有3人,因為旅途凶險,所以渡海要拜「媽祖」,落地後安頓後,就拜原鄉神祇,如「開漳聖王」、「三山國王」。

加上台灣瘴厲,要拜驅疫的「王爺」,缺乏醫藥,就拜「保生大帝」,求受孕,拜的是「註生娘娘」,受孕後求平安生產,拜的是「臨水夫人」,孩子生下來,直到16歲長大成年,這段期間是受到「七星娘娘」(台南人稱為「七娘嬤」)及助理「鳥母」的照顧,因此16歲了,就應該敬備胭脂香粉向七星娘娘及「鳥母」謝恩。

「鳥母」傳言是七夕中搭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的喜鵲,但未必正確;台灣民間信仰認為七星娘娘沒法分身到每個家庭照顧小孩,因此會派「鳥母」去,也就是說「鳥母」是七星娘娘派至有小孩家庭駐點的助理與分身,在台南民俗,農曆初一與十五,家裡就要拜土地公、地基主(住宅所在地的原住居民),如果家裡有未成人的小朋友,還要兼拜「鳥母」。

「做十六歲」是在農曆7月7日(七夕),於台南市中山路的開隆宮舉行,開隆宮台南人稱為「七娘嬤亭」,台南人偏好將奉祀年輕女神的廟稱為「亭」,如成功路的觀音亭,開隆宮的主神就是七星娘娘,祂的生日就是七夕,七星娘娘有人附會說是「七仙女」中的老么,這應受電影或歌仔戲的影響,在神格上不是如此;開隆宮在雍正10年(1732)建廟,是台灣七娘嬤之首廟,「做十六歲」的男女孩子要跪爬出「鳥母宮」,是台灣僅見的儀式,極具獨特性。

為什麼要「做十六歲」?在早年有其經濟社會學的意義,清領時代教育不普及,兒童12或13歲即要離家學藝或賺錢,當時台南的五條港(今「神農街」一帶),是與中國通商的主要貿易口岸,有各種行業的「郊」(商會),需要搬運工,碼頭工人(苦力),16歲以下的算童工,僅能領半薪,但過了16歲即是成年工,可以領全薪,所以16歲算是「成丁」,可以娶妻生子,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

在早年,「做十六歲」僅限男丁,日治時代已漸無男丁女生之分,但只有有錢人家才會「做十六歲」,連橫《台灣通史》謂「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所糊的紙亭就是「七娘嬤亭」,刑牲設醴就是殺豬宰羊或殺雞,當作拜拜的牲禮。

同卷〈冠婚篇〉亦謂「成人之禮,男冠女笄,台灣多以婚時行之;唯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歲者,七夕之日,祀神祭祖,父師字之,戚友賀之,以紙製一亭,祀織女,以介景福」,也就是說當時成人之禮,多在結婚時順便舉行,但有錢人家的子女年達十六歲時,會在七夕當天,拜祖祭神,父親或家庭教師會賜予「名」之外的「字」,親友同賀,然後祭燒「七娘嬤亭」,拜叩織女祈福。

現在當然更沒男孩女孩的區別,每年農曆7月7日,府城家長就會帶著過16歲的孩子來開隆宮拜拜酬神,很多孩子不分男女,都特地穿上狀元服;因為拜的是女神,所以供品除了鮮花水果外,還會準備香粉、香水、胭脂、鏡子、梳子、髮油、針線等女性用化妝保養品,此外還會以竹架紙紮的「七娘嬤亭」,燒祭奉獻給七星娘娘,七娘嬤亭亦稱「鳥母亭」,也表示同時酬謝七星娘娘的助理「鳥母」。

「做十六歲」有個非常獨特的儀式,開隆宮會在主殿旁設有「狀元亭」,擺一供桌,上置「七娘嬤亭」,參與成人儀式的孩子行三跪九叩大禮後,即匍匐爬過供桌底下,爬出後男左女右分行,如此三次,稱為「出鳥母亭」,表示已獨立成年,告別鳥母的庇佑。

府城「做十六歲」是台灣僅見,具獨特性,有濃厚的「文化性」與在地意義,是台南的小朋友獨享的成年禮儀式,充滿儀式性與趣味性,有故事、有文化傳承,連16歲的叛逆期的男生女生都不排斥,熱情參與,是很棒的在地文化行銷的素材。

不過儀式固然有趣,但每年雷同,沒有創新就沒有衝擊力,沒有亮點,其他縣市的人,或家裡沒有16歲孩子的台南人,會認為和他沒有關係;而且儀式謹遵古禮,沒有加入任何新的元素,除了香蠋與「七娘媽亭」,也沒有開發特色商品,廟方固然有香油錢的收益,但其活動利益無法擴散,其他周邊商家不能分享,更因為缺乏創新,所以媒體只有一次性報導,甚至把去年的帶子調出來重播,或許也不會被發現;這麼獨特且饒富趣味的府城宗教民俗活動,沒有好好規劃運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可要加把勁。

府城「做十六歲」,除了文創行銷思維的考量外,還可以從時代變遷,思考對「年齡」的概念,清領甚至日治時代,女性15歲就可嫁人持家,男性16歲就不算童工,可以領全薪,相對於現代社會,上高中還要父母開車接送,超過30歲還繭居當御宅族,不婚不工作,賴定父母啃老;甚至成人酒駕被逮,第一通電話就是喊「媽媽快來救我」,法規對兒少重重保護,未成年犯罪不會被課責,即使殺人也若無其事;子女養成方式不同,是古代對,還是現代對?

【延伸閱讀】

台南建城400年(1)台南建城,誰的城?

台南建城400年(2)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南建城400年(3)鄭成功是殘暴的軍人?

台南建城400年(4)鄭成功崇拜:依政權更迭而起伏

台南建城400年(5)到消失的台灣第一街找「獅子」

台南建城400年(6)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建城400年(7)天后宮也有分大小?

台南建城400年(8)府城迓媽祖,媽祖婆押後

台南建城400年(9)也拜赤兔馬的祀典武廟

台南建城400年(10)到府城不看「匾」,會被看扁

台南建城400年(11)台灣第一張報紙,在台南發行

台南建城400年(12)台灣第一所中學也在台南

台南建城400年(13)134年前,台南就有盲人學校

台南建城400年(14)台南有座永華宮,和天地會有關?

台南建城400年(15)接官亭,接過那些官?

台南建城400年(16)台南求考運,要到哪裡去拜拜?

台南建城400年(17)那些年在台南,有人用電影票換選票

台南建城400年(18)來台南拜月老求姻緣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