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台南建城400年(20)府城嫁娶從「合八字」開始

台南人嫁娶規矩多,越大戶人家越龜毛,越會計較細節,且從戰後的嫁娶來看台南人的「講究」。

婚嫁習俗當然和社會變遷有關,戰後民風保守,自由戀愛被認為離經叛道,報紙也不時有「警告逃妻」的小廣告,社會不接受離婚的女子,受不了老公的妻子無法透過法律程序訴請離婚,只能收拾細軟一走了之;在這種氛圍之下,男女結婚當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婆,台灣話稱為「媒人婆」或逕稱「媒人」,通常是50歲左右的大嬸,長相端莊,有社會閱歷,她們手邊都有完整的男女資料簿,除適婚者的職業、學歷、長相外,主要還記載家長職業、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再從中挑選適配的來撮合;醫生是最受台南人歡迎的行業,但要嫁給醫生,除女生個人相貌外,還要考量嫁妝是否豐厚,最誘人的嫁妝是女方家長承諾送鬧區透天店面給男方開業;所以很多剛考取醫學院的小男生,一放榜,就有媒人登門,說女方會支持6年醫學院學費及以後開業費用,對家境平平的男生的確是很大的誘因。

當然家長不會只憑媒妁之言或「書面審查」就草率決定兒女終身大事,嚴謹的家長會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摸清對方底細,這種摸底的行為叫做「探聽」,譬如說女方在銀行工作,男方家長就會透過關係找上經理,問此女生個性、工作態度如何,是否好相處。

當雙方摸底與「書面審查」通過後,就會進入冗長的嫁娶程序。

▓合八字

如果雙方家長認可,孩子也沒意見,家長就會要求媒婆送來對方的八字,再找命相館「合八字」,台南命相館最集中的地方是祀典武廟旁的巷子,此巷也被稱為「抽籤巷」;所謂八字是用天干地支來記錄出生年月日時,因各有干支,所以4個年月日時單位,合計8個字,所以稱「八字」。

八字合婚是中國傳統婚配預測方法,稱為「卜吉」,用雙方生辰八字進行合婚,以預測兩人是否合適婚配,這當然是胡扯,婚姻靠經營,與兩人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出生有何關係?社會學所謂的「迷信」,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事件,做因果關係的連結,八字與以後婚姻狀況根本是毫無關聯的兩件事。

▓對看

「對看」也有稱「對相」,就是相親啦,男女方正式見面,但正式見面雙方都是「人設」,女的一定是端莊賢淑,男的體面大方,因此就有「偷看」的先行動作,如女方在銀行櫃檯工作,男的就坐在大廳偷偷觀察,也有男方是醫生,女方家長會喬裝病患去看診。

「偷看」確認後才會「對看」,「對看」會在公共場所,如餐廳、咖啡廳,如台北長安西路的波麗路就是有名的相親餐廳,早年如果在此地相親,雙方家長一定非富即貴;戰後凋 敝,台南只有中正路有高檔的白熊西餐廳,因此一般家庭也會選擇冰菓室;除媒婆與男女當事人外,參與者會有雙方家長與一位女性長輩,如大嬸、舅媽之類,女性長輩通常饒舌愛說話,有她們在才不會冷場。

有時也會「對看」通過後,才會「合八字」,省得有一方見光死,畫下句點,先合八字就成了白忙。

▓小訂

「小訂」就是雙方立下結婚的承諾,相親之後,雙方若有意,會先以朋友方式交往,先約會看電影吃冰散步,如此短則2、3個月,長則半年,雙方都有意,就會有「小訂」,也就是確定婚約,如同古禮的「納采」,小訂由男方送首飾至女方家,並由男生幫女生戴上戒指,女方會回送男方金項鍊、純金的懷錶掛鍊,但後來沒有人用懷錶,就改送手錶。

「小訂」約半天2小時的工夫,女方只會有少數至親參加;當然在「小訂」之前,媒婆會穿梭雙方談條件,女方要聘金、喜餅多少,男方也會打聽女方會給多少嫁妝,大戶人家不會計較聘金嫁妝,但有些小家子氣的婆婆會惦量聘金與嫁妝的平衡點,嫁妝小於聘金,新娘子過門就會被電。

▓大訂

「大訂」是正式訂婚,已確定結婚日期前的儀式;男方會送來喜餅,早年結婚喜餅,不是西式餅乾或是日式紅帽子,而是漢餅,最早是大圓餅一對算一「份」,每個餅直徑約30公分,一個是沙其馬,另一個由烏豆沙、白豆沙、棗泥、蓮蓉、五仁、鳳梨酥、綠豆椪、蝦米肉餅等,隨主家搭配;後來進化用方盒,一式6塊,就有6種口味。

「大訂」是女方大事,所以親戚都會來,通常會在上午舉行,所以就要張羅午餐,不辦桌而是「打」滷麵,如此比較省事,滷麵就是台南油麵加上勾芡羹,內有瘦肉塊、香菇,吃時再淋上黑醋,加上兩頭劍蝦;滷麵除現場觀禮親戚食用外,也會用大碗公分送鄰居,鄰居吃完後,會把碗洗乾淨,然後回贈禮物,如裝米,或擺2顆橘子,不會空著碗還人家,顯示台南人的禮貌。

男方親家不會留下來吃滷麵,而是儀式結束後就告辭回去,女方張羅滷麵後,過午就要出門送喜餅,也送上印有結婚日期的喜帖,邀請親友屆時來吃喜酒。

▓迎娶

迎娶是男方大事,戰後初期無汽車,迎娶用三輪車,車輛要雙數,分坐新郎、媒婆與男儐相,去女方家接新娘與女儐相;到60年代都改用汽車,男女儐相台灣話就稱「伴娶」、「伴嫁」,儐相人數也要雙數,此外迎娶還有一位主角不能忘掉,就是「聘金」,聘金要擺在女方客廳供親友鑑賞,當然越多越有面子。

除了把女兒送走,迎娶時也要把嫁妝一起送走,事關雙方面子輕忽不得,台南大戶人家習慣,不收聘金,但附上大筆嫁妝,聘金會原封不動隨嫁妝送回男方,意思是聘金我收了,但送給女兒當嫁妝;但通常原封不動的聘金,婚禮隔天就會被婆婆沒收,尤其男方家境不寬裕時,聘金常是借來擺場面,當然要還人家。

台南人愛面子,嫁妝豐寡關係女兒一輩子幸福,因此給嫁妝很大氣,50年代大家都窮,但女方父母還是會變出一輛腳踏車、收音機或電扇當嫁妝,70年代升等為機車和電視機、冰箱,90年代再升等為汽車,有錢人家更選擇進口車,除汽車外,也會有超級有錢的父母送房產。

新娘進門後,男方家長及至親這時就會坐在客廳,由新娘奉茶喊爸爸、媽媽、大舅、二嬸之類的,然後新娘回房,隔一陣子新娘再拿著茶盤回收茶杯,這時有喝茶的父母與長輩就要贈予紅包,這種習俗就稱為「呷茶」。

台南沒有拜堂的習慣,「呷茶」就是拜見父母,然後新娘就要呆坐在新房中讓人品頭論足,賓客看新娘外,另一個重點是看嫁妝,嫁妝中的「重型裝備」,如機車、電視、冰箱貼上「雙喜」剪字擺在客廳,新房床上則擺金飾、現金、貴重衣服、房產權狀、存摺、定存單、大學文憑,而且要擺滿擺好,不得有空隙,男方親友進房看新娘外,就是看嫁妝。

很多人把豐厚的嫁妝稱為「嫁妝一牛車」,這是王禎和1969年的短篇小說篇名,但望文生義誤用了,小說內容是一對窮夫妻,住在墳墓區旁,鄰居來位單身的賣衣郎,窮妻和賣衣郎搞上了,但因為賣衣郎租了一輛牛車給窮夫趕車過活,所以窮夫對太太出軌只能睜隻眼閉隻眼,這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悲劇故事,不宜用在喜事,大家不要誤用,而且作者稱「嫁妝一牛車」也是不對,男方送給女方要稱「聘金一牛車」。

早期有沒有結婚照?有,但只有一張,就是結婚當天請照相館攝影師來家裡庭院拍的家族大合照,會洗一大張掛在廳堂;後來進步到結婚當天下午,新郎新娘找空檔到相館拍兩人婚紗照,為什麼不提前拍,才不會那麼匆忙?因為台灣習俗新娘白紗只能穿一次,拍照一次、結婚又穿一次,白紗穿兩次,極不吉利。

晚上請客,早期沒有專辦婚宴的餐廳,都在路邊搭棚宴客,男方家長會請「總舖」,即「總舖師」或稱「刀煮師」來規劃,按桌數金額擬出菜單,再與主家討論增刪;赴宴的客人會包紅包,但老台南人不會在入口處擺張桌子收錢,當眾收錢數錢,簡直丟臉,斯文掃地;紅包要直接塞給主家家長,主家還會作態謙辭,嘴裡嚷嚷說人來就好,不用這麼客氣。

▓回門

「回門」也就是新娘歸寧回娘家,通常在結婚日的隔天,主要活動也是晚上宴客,程序如同男方,也是找「總舖」來籌畫;前晚男方宴客,保留幾桌給女方,女方也會準備相同的桌數給男方,禮尚往來,兩不相欠,雙方才不會有後話。

回門後府城嫁娶就告一段落,但女方家長責任還是未了,一年後新娘生寶寶,產後「坐月子」也是女方家長的責任,娘家要送雞、米酒、麻油幫女兒補身體,後來演變為給代金,包紅包給男方自行張羅。

娶台南人的女兒很幸福,但台南人生女兒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會很大,台南婚嫁類似周朝的六禮的流程,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但隨著社會變遷,已經很少人家會全套按程序走,現在男女平權,娶台南女兒,對嫁妝只能想像,未必可以期待。

【延伸閱讀】

台南建城400年(1)台南建城,誰的城?

台南建城400年(2)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南建城400年(3)鄭成功是殘暴的軍人?

台南建城400年(4)鄭成功崇拜:依政權更迭而起伏

台南建城400年(5)到消失的台灣第一街找「獅子」

台南建城400年(6)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建城400年(7)天后宮也有分大小?

台南建城400年(8)府城迓媽祖,媽祖婆押後

台南建城400年(9)也拜赤兔馬的祀典武廟

台南建城400年(10)到府城不看「匾」,會被看扁

台南建城400年(11)台灣第一張報紙,在台南發行

台南建城400年(12)台灣第一所中學也在台南

台南建城400年(13)134年前,台南就有盲人學校

台南建城400年(14)台南有座永華宮,和天地會有關?

台南建城400年(15)接官亭,接過那些官?

台南建城400年(16)台南求考運,要到哪裡去拜拜?

台南建城400年(17)那些年在台南,有人用電影票換選票

台南建城400年(18)來台南拜月老求姻緣

台南建城400年(19)來府城轉大人,躦桌腳「做十六歲」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