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倒立看金剛經10》無住相布施

鄭自隆》《倒立看金剛經10》無住相布施
鄭自隆》《倒立看金剛經10》無住相布施

照片:瞎子摸象,有人說是水管,有人說是柱子,有人說是繩子,也有瞎子說是一堵牆;有人撒謊嗎?沒有,只是他們看到的是「象」而不是「相」,諸象非相。照片中你看到的是寵物貓、招財貓,還只是一坨玻璃?同一「相」,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象」。(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金剛經》原典:6.諸象非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譯文:

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學佛的人用「表象」就可以體會佛法嗎?

須菩提說,當然沒辦法,不能用「表象」體會佛法,佛法認為「表象」不等於本性的「真相」。

佛陀說,所有「表象」就是枷鎖,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釋文:

•本章章義

本章強調「去社會化」de-socialization,社會化所形塑的包裝,都是「象」,不是本性的「相」,所以不能以身見如來,「身相」就是包裝或偽裝的「象」,所以「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亦即佛法認為「身相」不是本性,必須「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洞察到自己本性有那些被掩飾,才能找佛性。

•以身相見如來

身相應指「身像」,「以身相見如來」的「身像」指人們經過社會化的涵化,所形塑的自我包裝的「表象」,並非本性。

如來是佛陀眾多稱謂之一,也有謂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在此場景因對話者與佛陀面對面,所以翻譯成要見到佛陀本人方能證道,並不適當,也顯得傲慢,所以宜稱為「體會佛法」,用如來代表佛法。

更何況,若直譯為以見到佛陀本人表示即是證道,這是搞個人崇拜,大幅降低或貶損佛陀高度,與坊間靠佛法賺錢的「宗師」何異?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全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很難解讀,但若解釋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則豁然開朗矣。

胡適考證,認為漢唐譯經,靜淨不分,看著不分,住作不分,雖沒有談到象相不分,但可合理推論,譯本的確是象相不分,甲骨文雖然早有「象」字,但直接指涉動物的大象,直到20世紀,漢文「象、像、相」方有明確區分,如果象相不分,此段只能能硬掰,無法解釋。

「相」從甲骨文拆解是登樹眺望,寓意觀察;《說文》的解釋是以目觀木,心達其內。前者指「表象」觀察,後者是「真相」思考,「相」包含了兩種意義,所以鳩摩羅什的翻譯並沒有錯,只是古代「相」「象」不分,將後代解經的僧俗搞慘了。

「若見諸象非相」即說明要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這是《金剛經》的金句,真的,「凡所有象,皆是虛妄」,我們每天看到外在世界的實物、資訊,人與事,都是被包裝過的,即使號稱中立、客觀、正確的新聞亦是如此,從新聞處理與媒體作業就可看出,從客觀「事件」的發生,到「新聞」產出,有多少訊息或「真相」被「守門」gatekeeping過濾掉,我們看到的新聞是「象」還是「相」?

新聞如此,由所謂「宗師」詮釋的佛理,是不是也是如此?宗師詮釋本身就是「守門」過程,有其學養、視野的侷限,跟隨的宗師是巨人,恭喜,宗師若是侏儒,那只能看到眼前之地。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