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不只防中暑 更需預防夏季中風

最近熱到許多人都大喊吃不消!節氣大暑前後往往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最近台灣已有許多縣市發布橙色燈號(連續三天36度以上),在連續高溫之下,身體有時真的會承受不住,一不小心就熱昏了。

除了熱衰竭、中暑以外,事實上夏季缺血性腦中風也十分常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夏天流比較多汗,身體缺水是主因之一,當人體水分不夠,就會影響血流、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蘇柏璇則提醒,頻繁進出冷氣房形同製造氣溫急劇變化的環境,建議在進出室內外時,先給身體一些緩衝,調節體內溫差,避免中風憾事發生。

突然倒下是中風還是中暑?醫師教你快速判斷

夏天真的是越來越熱,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年平均氣溫於過去110年(1911-2020年)上升約1.6℃;不僅臺灣熱,全球都在發燒,7月第一週全球均溫在一週內3次破紀錄,可能達到十萬年來最高的全球均溫。根據衛福部「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112年7月起截至15日,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111年同期的1.6倍。

天氣這麼熱,身邊突然有人昏倒,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會以為是中暑,然而醫師提醒,夏季中風的情況並不少見。當身邊的人倒下,究竟是中暑還是中風?醫師教我們如何快速判斷,有助於在第一時間選擇正確的急救方式,避免憾事發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指出,腦中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血、一種是梗塞(缺血性的中風),當腦血流不夠就會梗塞,產生缺血性的中風,佔約八成,多與三高有關。夏天因為流汗較多,身體缺少水分,就會影響血流、血壓,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醫師在治療時會增加水分補充,如增加點滴量,促進腦血流,可使症狀減輕或消失。

中風初期有些症狀與中暑相近,但是仍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三項動作來辨別,做出正確對策。高偉峰指出,中風患者典型的症狀是單側肢體沒力,「微笑」時嘴角歪斜,「舉手」時單側手部無力下垂,「說你好」時口齒不清,只要一項符合以上描述,就有74%的可能性是中風,目前中風治療使用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需4.5小時內到院,取栓術的黃金時間目前腦前循環為8小時,後循環為24小時都可以獲得明顯改善的治療。

至於熱衰竭及中暑,高偉峰指出,熱衰竭與中暑是程度的不同,如果熱衰竭未處理可能惡化致中暑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中暑患者會發燒到40度以上,並出現行為、神智改變;他舉例,例如日前有患者騎車途中突然停下不動,行為舉止有點怪異,經路人通報119送至醫院,經過治療、補充水分,體溫下降之後恢復正常,診斷為中暑。

高偉峰強調,當旁人倒下,可先初步評估,如果是中暑,必須掌握「先降溫、再送醫」原則,以泡冷水、灑水、吹風等方式幫助患者降溫,並將患者送醫;但如果是中風,則務必趕快送醫,在黃金時間內讓患者獲得妥善治療。

易中風體質怎麼調理 聽中醫師怎麼說

很多人誤以為中風是冬天專屬的疾病,為何在夏天也並不少見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蘇柏璇指出,中風通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候,現在我們以人為的方式「製造環境」,例如夏天進出冷氣房,冷熱之間溫度變化造成血管強烈收縮、甚至造成血管堵塞,此外,夏天天氣熱,水分流失較多,也會造成血液較濃,增加中風風險。

從中醫觀點,血壓不穩定常見於兩種證型,分別為「痰濕」及「陰虛陽亢」兩種。蘇柏璇指出,痰濕體質的人,喜歡飲食精緻、膏粱厚味(油膩重口味),夏天喝很多冰涼的飲料,導致體內痰濕較多,血液循環較差,如果堵塞於腦部就是中風;陰虛陽亢者,通常是因為操勞過度、熬夜晚睡,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發生頭暈、暈眩、失眠、健忘、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會使體內津液耗損,就像一個火爐,體內水分越燒越乾,導致體內水份變少、血管濃稠,成為中風的危險因子。

至於保養方式,中醫會依據證型調理體質,調理到中庸的狀態:

痰濕體質者:飲食清淡,涼的、甜的少吃。蘇柏璇表示,天氣這麼熱,完全不吃冰涼食物很困難,不妨從冰箱拿出先退冰一段時間,或吃得比常溫稍涼就好,他建議可多吃對脾胃功能有幫助的食物,如有利濕效果的四神湯,亦可將黨參、黃耆、紅棗等藥材入菜,對脾胃功能有幫助;日常可自行按摩對應穴位,足三里、豐隆、合谷、曲池等胃經、大腸經穴位,此外,養成運動習慣,也有助於改善代謝。

陰虛陽亢者:可多吃滋陰食物,如:黑白木耳、水梨、山藥、麥門冬;日常可按壓太衝、陽陵泉、絕骨等穴位,對陰虛火旺體質者有保養效果,但根本還是應該早睡、避免勞累,及戒除菸酒。

蘇柏璇提醒,炎熱的夏天要避免脾氣火爆,盡量保持心情平靜,不要有太大的波動,血壓不穩定會讓中風風險增加。

中暑、夏季中風 預防及保養方式大同小異

蘇柏璇指出,其實容易導致中風的證型,處理方式與預防中暑有些相近,例如:痰濕多的人,不僅容易中暑、也容易中風,因為體內水分不足、循環不佳,不易散熱;高偉峰也強調,身體水分不足將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因此,適當補充水分,在口渴前就要喝水,不要等到很渴了才喝。

夏天吹冷氣在所難免,蘇柏璇指出,最主要還是「溫差」,雖然通常冷氣會調到25-26度,但是與近日戶外37-38度相比,仍然有超過10度的溫差,對於血液循環不良或是血壓控制不好的人來說,仍是蠻大的刺激與傷害。他建議,在進出冷氣房之前,先在出入口比較不冷也不太熱的區域待30秒至1分鐘,給身體一些緩衝,或是先披個薄外套,避免突然驟冷又驟熱,增加身體的負荷。

基於同樣原因,儘管戶外真的很熱,蘇柏璇也不建議突然衝進便利商店吹冷氣,他認為,雖然對於年輕人來說立即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並不是適合的消暑方式;至於吹電扇,他建議以循環風讓室溫整體下降,盡量不要對著人吹。

高偉峰提醒,有三高的患者該吃的藥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如果出現中風症狀則務必盡快送醫。至於因為天氣炎熱產生的熱衰竭、中暑等症狀,高偉峰也強調先就近降溫,他指出,今年長者因中暑送醫的情形有增加,尤其住在頂樓層者,中暑風險更高,務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