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人生的對話〉鎖骨骨折

鎖骨是肩膀機能中連接胸骨與肩胛骨的重要結構,連接胸骨比較單純是依賴胸骨鎖骨關節,連接肩胛骨則相對複雜,除了肩胛骨鷹突鎖骨關節之外,還有三條韌帶( coracoacromial, trapezoid, conoid)也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
當意外撞擊到肩關節之時,鎖骨很容易因承受不住外力而產生骨折,根據統計鎖骨佔所有骨折的 4%左右,而且好發在年輕男性。例如,有一位以籃球專長考上體育系的運動員,在大一的時候參加橄欖球練習與比賽,在集團對抗( scrum)時擔任牛頭,因對推的力量失控,竟然發生鎖骨骨折慘劇。
當然,鎖骨骨折並不是年輕人專利。因為運動不限年齡,有一位老馬隊足球員在頂球時與對手相撞,跌倒時肩膀直接著地,鎖骨骨折了。有一位中年企業家,在慢速壘球友誼賽擊中球後積極跑一壘,卻不幸因為衝刺太快,重心不穩跌倒,結果也是鎖骨骨折收場。
騎腳踏車或摩托車而發生鎖骨骨折也不算少,因為受力的力量較大,複雜性也比較高。例如產生粉碎性(骨頭斷成三片以上)骨折,或合併含肩胛骨在內的多發骨折、韌帶斷裂脫位、肋骨骨折、氣胸、神經或血管受傷等,都會使治療的困難度增加,產生的後遺症也比較難以預測。
兒童也會發生鎖骨骨折,例如在肩難產時,胎兒經常要依賴鎖骨骨折才有辦法讓肩膀通過產道。學齡前後的小朋友經常會跌倒而造成骨折。但兒童的外骨膜較厚,導致骨折位移比較不明顯,兒童也不覺得疼痛,所以經常被忽略。有一對父母帶小孩來求診,主訴是三天前發現左肩鎖骨突出,懷疑長腫瘤。 X光顯示是鎖骨骨折,從骨痂增生突出到好像腫瘤的變化來看,應該骨折的時間已經超過三星期了。
鎖骨骨折依解剖位置可以三分為外側、中段及內側,其中以外側的骨折較複雜,根據 Neer分類法可分為五大類,其治療方式複雜,以需要開刀才能恢復較佳的機率較大。中段骨折如果位移沒有超過 100%或彎曲角度不算太大,可以不用開刀,若是開刀治療,不癒合的機率也仍有 5%。至於近端的骨折若是向前移位時比較輕微,向後移位則必須擔心氣道與血管是否合併受傷,有時需依賴電腦斷層來做進一步的評估,開刀時也最好請胸腔外科醫師協助或待命。
治療的方法,分保守與手術兩大類。保守治療包括八字帶(其目的是挺胸時肌肉可以協助復位)與三角巾(防止肩膀下垂並防止骨折位移與彎曲)。手術治療的適應症可分成絕對( absolute)需要、相對適合或可商議的( relative or controversial indication),手術包括骨折復位、骨釘固定與韌帶重建等,而術後的保護及復健也對癒合的成功率與功能的恢復,有密切關聯。
至於相似的骨折有沒有可能以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都能得到成功呢?答案是確定的,但是變數不小,因為合併不癒合或有後遺症的機率都有一定比例,所以治療過程與生活配套都扮演相對重要的角色。
鎖骨骨折在骨科就好像急性闌尾炎在外科,可能很單純,也可能有點複雜,還可能是困難的,所以對醫師與病人而言,都不宜掉以輕心,應該共享決策。

(作者林啟禎現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