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咳嗽超過三周,小心肺結核


【早安健康/吳宗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所謂結核病,是指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人體器官造成之傳染性疾病,可概分為感染肺臟之肺結核,及感染其它器官之肺外結核兩大類。在臺灣,每年新增病例約一萬一千餘人,整體死亡率約5%。它好發於男性、六十五歲以上、免疫力不佳、急重症患者等族群,亦好發於醫療資源不足之偏鄉、離島等地區。

單純的肺外結核患者,不具有傳染力。而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治療前,約三到四成具有傳染力,亦即所謂開放性肺結核。此外,結核病的療程雖長達至少六個月,但約八到九成患者,在規則服藥兩週後,即可確認為不具有傳染力的非開放性肺結核。因此,即使接觸到結核病患者,無論其是否正在服藥,都不一會有被傳染的風險。

一般而言,若和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共處一室,或坐在附近,連續達八小時,或三個月內累計達四十小時,則即使未曾面對面,被其傳染的風險可高達約三到五成。一旦被傳染到結核菌,則可能終生帶原,惟其終生發病率僅約一到兩成。一般而言,發病的高峰期在被傳染後一到兩個月,至一到兩年內,以及被傳染者年老或罹患重大傷病時。

肺結核有哪些常見症狀要注意?下一頁告訴您


結核病,尤其是肺結核患者的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午後輕微發燒、體重下降、疲倦、厭食、失眠等;在疾病初期,經常被患者甚至臨床醫師,誤判為感冒或支氣管炎,以致延誤就醫或治療。因此,凡苦於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達三週以上,即應盡速前往胸腔內科門診,接受胸腔X光片檢查,以確認或排除肺結核的可能性;尤其是前述的好發族群,及曾接觸開放性肺結核者,更應留心。附帶一提,若咳嗽帶有血絲或血痰,則絕大多數都是各種原因的支氣管炎所致,只有極少數是肇因於肺結核或肺癌。

治療結核病的第一線用藥,都是每天只須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用藥方便。惟對於患者而言,在治療上的困擾,除療程漫長外,主要是藥物副作用。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肝炎、腸胃不適、皮膚過敏、周邊神經病變、關節病變等。大多數患者的副作用在開始服藥後一到兩個月內,即逐漸緩解;期間,可視需要搭配治療副作用的症狀用藥。少數患者的副作用較為嚴重或持續,則必須調整結核病用藥的劑量、種類,甚至療程長度。

預防結核病傳染,最重要的是配戴口罩: 凡開放性肺結核患者,皆應接受隔離,並配戴外科口罩;凡進入隔離病房者,皆應配戴N95口罩。此外,兒童接種卡介苗,其實不能預防結核菌的傳染,亦不能降低被傳染後的發病率,但可明顯降低發病後惡化成為重症的機率,進而降低死亡率,惟其對於成人的效果,甚為有限。結核病,尤其是肺結核,真正可怕之處在於,它的症狀很普通,因此,經常在患者就醫和接受治療前,就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染給周遭的家屬、同事,或同學。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吳宗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總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研究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瓜地馬拉醫療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