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險「住院、動刀」不一定理賠!釐清這要點才是關鍵


【早安健康/吳鴻麟(捷安達國際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壯年期保險規畫常見問題

Q. 投保醫療險,住院開刀就會理賠?

全民健保自付額提高,加上醫療費用日益增加,不少民眾擔心未來醫療費用將只漲不跌,紛紛加保醫療險。但是,醫療險並不是買愈多愈好,但要如何規畫能不須砸大錢也能享受到好的醫療品質?

先來看一則真實案例:小陳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患者,長期在住家附近的A 醫院進行各項病理檢查及治療,A 醫院對小陳的病情症狀較了解且有詳細病歷紀錄。投保三年後,小陳因咳嗽、鼻塞、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至A 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後認為是非傳染性腸胃炎及大腸炎,需要立即入院治療,並要求小陳停止進食,僅以點滴補充養分。

小陳住院約一星期後出院,並向保險公司請求理賠,卻遭保險公司以小陳病況無須住院為由拒絕。保險公司依據A 醫院開立的診斷證明書、出院病歷摘要及護理紀錄等資料,認為小陳住院期間只有服用藥物治療、記錄呼吸狀況及觀察,並沒有其他積極性的治療行為,而且小陳入住單人病房,生活均可自理,沒有持續住院的必要。

此一爭議,最後由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評議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裁定:認為小陳住院期間僅進行口服用藥,並無其他積極性治療,檢查結果也無重大異常,可以門診追蹤治療方式即可,並無住院治療之必要,保險公司不必理賠。(詳參閱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2015 年評字第001191 號評議書)

這個案例說明:醫療險的理賠認定是以有「積極治療」事實為依據,即使買了好幾張的醫療險保單,也可能因為保險公司認定非屬必要之住院,而通通不予理賠。

醫療險怎麼賠?有住院、動刀不一定理賠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醫療支出愈來愈大,總支出從1995 年的3,821 億元激增至2013 年的9,627 億元,平均每人的醫療支出也從1 萬7,971 元增加至4 萬1,242 元,呈現倍數成長,若以2015 年每人平均餘命已超過80歲,及每人平均每年醫療保健支出達4 萬餘元來估算,每人一生至少會花掉近330 萬元的醫療費用。

醫界推估,2015 年總醫療支出已達1 兆1 千億元,扣除健保給付6 千億元,等於民眾自費醫療近5 千億元;雖然台灣有健全的健保制度,然而,仍無法弭平醫療費用之缺口,自行投保醫療險就成為分攤風險的方法之一。

有些人自認買齊了所有醫療險,就有了萬全保障,即使住院也不須擔憂醫療費用問題,反正保險公司「都會理賠」,事實上,如果沒搞清楚自己買了哪些健康險,對於理賠限制也模模糊糊,往往花了大錢卻得不到保障,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你搞清楚自己買了哪些健康險嗎?理賠限制模模糊糊?下一頁觀念先釐清,才能確保自己買到的是超值醫療險!


保險公司定義的廣義健康險,可以分為以下4 類:

  1. 住院醫療險:

    保障範圍最大,只要因疾病或傷害住院治療或手術,即可依投保約定的規定申請保險金。依給付方式不同而分為實支實付型及日額給付型。

  2. 重大疾病險:

    被保險人罹患重大疾病時,由保險公司依約一次給付保險金。早期保障範圍只有7 項重大疾病,後來又擴大至20 種以上,又稱為特定傷病險。目前又有保險公司推出健保署核定的「重大傷病卡」為理賠給付依據的重大傷病保險,保障的範圍達22 大類、300 項以上疾病。

  3. 癌症險:

    被保險人罹患癌症時,由保險公司依約給付一次罹癌保險金,及後續治療的住院、手術、化療及門診等保險金。

  4. 長期照顧險:

    符合長期照顧狀態時,由保險公司提供看護、療養等保險金給付。又可分為長期看護險、類長期看護險及失能扶助險3 類,詳請參閱退休期(第159 頁)說明。

到底醫療險是不是買愈多愈好?要如何買超值的醫療險?醫療險的種類有哪些?醫療險又有哪些不賠的除外條款?要如何避免買到重複的醫療險?上述種種疑問,讀者應該要釐清之後,才不會買了醫療健康險無法理賠時才來後悔。

「保險規畫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保障。」簡單說,定期險保費較終身型低許多,如果預算有限,買實支實付型定期住院醫療,較終身住院醫療能買到更高的保障內容。前者優點是初期保費相對便宜,可以滿足自己的保障需求,而且多數保單會保證續約,最高甚至可到80 歲以上;缺點是保戶若很長壽,到最高承保年齡後無法再續保,可能就會失去醫療保障。

不過,許多終身型的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保險公司也訂有最高給付上限,額度若是用完,也無法終身保障,且住院醫療費用採實支實付,也是只在投保限額內給付。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人壽保險爭議類型中,理賠案件以「必要性醫療」為最大宗,這也是醫療險最容易出現爭議之處。醫療險並非包山包海,有些投保人以為只要就醫就可以獲得理賠,其實醫療險只保障投保後才發生的疾病,並且要辦理住院手續。醫療險的種類複雜繁多,理賠條件定義嚴謹,投保人如果在投保前不先問清楚保障內容,等到事故發生後才發現不賠,當然就會覺得花錢卻得不到保障。

有住院就有理賠?只要動刀就會理賠?下一頁解開兩大常見爭議點,一定要搞懂保險保障的範圍呀!


要如何購買醫療保單?首先,要先釐清「有住院就有理賠」的錯誤認知。一般業務員銷售保單時,為了讓消費者容易理解,總是單純以住院一天賠多少、手術一次最高賠多少等籠統數字來解釋保單內容,這是最常見的爭議源頭。

所謂的「醫療理賠」必須要有「醫療行為」,但每家保險公司對於「醫療行為」的認定不一,如上述小陳的案例就不賠,另一種最常被問到的案例是:住進安寧病房,沒有做積極性的治療,算不算理賠範圍?再者,許多如洗腎、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長期在家休養,必要的看護費用,也會因所投保的保險公司而有不同算法。因此,買了足夠的醫療險,並不保證一切理賠都沒有問題。此外,包括療養院及養護中心,只有療養未做治療,通常也會排除在醫療險的保障範圍。

另一種常見爭議是,保戶以為「只要動刀就有理賠」。醫療險中的「門診手術理賠金」並非只要動刀就有理賠,例如整型美容手術就不在給付範圍,但若因乳癌造成乳房切除而必須進行的重建義乳手術,則不在「除外」範圍,還是可以獲得理賠。

本文摘自《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增訂版):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吳鴻麟(捷安達國際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