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重構:楊德昌」 窺見楊導創作心路歷程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22日登場,以7個主題呈現楊導的電影世界,首度公開珍貴文獻與影音檔案,爬梳畢生創作軌跡,包括傳世作品、較少被提及劇場作品,還有未竟計畫,回望這位具高度藝術成就導演的遺贈,窺見他終其一生透過電影,輔以劇場、動畫,懷抱明晰創作意圖,以敘事回應科技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寄寓針砭與理想。

「時代的童年」單元,回溯楊德昌的生命歷程,交錯同時期國際事件,了解其始終秉持童年純真與理想,30歲後捨棄美國多年電腦軟體設計師職位,返臺投入電影創作。

「略有志氣的少年」切入楊導作品以「少年」為題材的劇本,包括改編60年代臺灣社會案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以及《天才少年》、《略有志氣的少年》等1980年代導演生涯初期作品。同時展示電影道具、工作文件手稿,以及未曾曝光試拍影片。

「城市探索者」由「城市」與「女性」雙線主題交織而成,圍繞著《浮萍》、《指望》、《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至《恐怖份子》等作品,描摹都會女性追尋自我的現實與幻夢,可循反覆附註謄寫的筆跡,一窺每部片的多重版本。

「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遊走於劇場與電影的創作理路。例如較少被關注的劇場作品獨幕劇《如果》與七幕劇《成長季節》,還有被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詰問臺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夾擊中突圍,《麻將》更直探臺灣社會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生命沉思者」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不輟思考,牽引出晚期跨足動畫製作,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包括《情人之路》、《國傢俱院》等,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是以北宋畫卷形式橫向展開的武俠動畫、《小朋友》則是小孩與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

展覽以「夢想實業家」作結,透過數十個楊導未拍攝的電影劇本或綱要,諸如《暗殺》、《婊子無情》、《小五與傑克》等,及《楊導20講》等電影理念書寫,展現旺盛的創作動能與未竟之志。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略有志氣的少年」是導演生涯初期作品。(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城市探索者」由「城市」與「女性」雙線主題交織而成。(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北美館提供)

電影《獨立時代》1993年工作照。(北美館提供)

楊德昌1965青年時期手繪二戰漫畫,靈感可能來自電影《坦克大決戰》。(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時代的童年」回溯楊德昌的生命歷程。(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22日登場,一探楊導的未竟之志。(北美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