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不均衡復甦」困擾 商研院商業服務業景氣預測露警訊


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2024年4月商研院(CDRI)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指標系統呈現,同行指標綜合指數已連續20個月的上升,經標準化的循環綜合指數來到1.1457個標準差,雖升勢略有減緩,但預測到2024年10月可持續上升到1.6243個標準差,進入歷史經驗上的「準繁榮」境界。但疫後領先復甦的住宿餐飲業卻於去(2023)年5月結束21個月的景氣循環上升,景氣循環趨勢轉而向下,於今(2024)年3月已顯現成長明顯遲緩跡象,讓「不均衡復甦」的困擾又有回頭之嫌。

景氣循環同行綜合指數趨勢與預測曲線圖。(圖/商研院商研院景氣預測小組提供)

景氣變動走強,5個景氣循環同行子指標之中,其一般循環趨勢值均達到長期趨勢值(100),唯獨住宿餐飲業自去(2023)年6月以來的走勢開始減緩並加速向下,到今(2024)年3月的循環趨勢值已從去年5月的最高點103.6降為99.41,4月又降為98.8。顯示一般商業服務業復甦步調穩健,唯獨住宿餐飲業已遇到成長的瓶頸,殊值注意。領先指標綜合指數也終於在今(2024)年4月脫離衰退之境,步入復甦。它提供了整體商業服務業持續復甦的確定性環境,但具有「領先指標之領先指標」意義的民間固定投資與失業給付初次認定受理件數增加,卻隱含著未來景氣要持續強勁復甦的不確定風險。
今(2024)年4月的景氣循環領先綜合指數來到0.0911個標準差。在7個子指標中,景氣回升的再增為4個,但運輸倉儲景氣循環趨勢由升轉降,服務貿易收支由降轉升,變化較大。商業服務業僱用淨進入率、商業服務業股價指數與金融及保險等業穩定成長;只剩民間實質固定資本形成與倒置後的失業給付初次認定受理件數等兩個子指標持續惡化,這表示整體景氣要持續強勁復甦會有限制。

本期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變動及其重要政策蘊含如下:
1.疫後「不均衡復甦」與長期產業「結構不均衡」的交互作用已橫阻在甫步上「整體經濟復甦」的路途上。這意謂著短期的景氣變動對策與長期經濟發展政策都必須不同行業特別之需,分別以量身訂做的精準措施(tailor strategies and policies)為之,而不能以傳統一般化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為滿足。
2.疫情衝擊加上地緣政治因素,在全球化金融危機(GFC)後的復甦排除「停滯膨脹」(stagflation)疑慮後,代之而起的是不均衡復甦與通貨膨脹併發的「不均衡膨脹」(uneven inflation)。
成長部門與區域呈現需求與物價扶搖直上的「螺旋狀通膨」(spiral inflation)。這進步部門因技術進步而提高生產力,足以應付市場有效需求提高所衍生的(derived)勞動需求增加的工資上漲,或是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而不得不提高工資,結果繁榮與物價上漲並存,可能是兩位數(Double-digit)的物價與工資並同上漲。但在技術不發達的部門或區域,同樣受到成本上推的物價上漲威脅,但工資的提高則呈現太遲(late)與太少(little),是典型的「停滯膨脹」現象。螺旋狀通膨與停滯性通膨並存的經濟或時代,當可以「不均衡膨脹」稱之。
「不均衡膨脹」是兼具高成長機會卻又極度不穩定風險的狀態。在此情況,若任由市場自然發展,其結果是分配不均更加速惡化,終於影響總體有效需求的增長與社會安定而衰退;若施以一般性緊縮政策,並無法抑制進步部門的「螺旋狀通膨」,卻造成落後部門的提早或進一步衰退。這進一步意謂著,為確保經濟的穩定復甦與成長,就必須對落後部門與區域施以量身訂做的相關振興輔助政策(tailor policies)。從本景氣循環指標系統的指標變動觀之,明顯的就是傳統製造業與商業服務業。疫後商業服務業領先復甦,呈現內熱外冷,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超越工業。現在商品出口復甦了,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趕上服務業。但在出口的結構上,AI熱潮將半導體與電子資通訊產業推向歷史高峰,但國際市場競爭加上兩岸關係變化,傳產卻墜入衰退深淵。在商業服務業裡,疫後領先復甦的住宿餐飲業,卻經不起物價上漲與缺工的壓力而開始呈現衰退跡象。不均衡通膨不只發生在國際社會,台灣經濟亦然。傳產製造業與商業服務業,這兩個相對落後部門的生產力無法有效提高,不只會阻礙我國經濟進一步的成長,更會繼續深深影響普遍的生活品質,社會的不公也提高了對政治安定威脅的風險。
3.當前在促進產業升級與改善產業結構上,本景氣循環指標系統明顯地將問題指向投資與就業。「創新價值新生態系」必要的新投資促進,以及新人才培養與新技術能力的人力培訓是量身訂做精準策略的實施重點,真正需要的是「以新代舊」的質變,而不是「以大帶小」(或以強併弱)的量變,才是我們真正要的「新生產力改革運動」。
民間固定投資缺乏增長動能,固然讓供給面的改革遲滯不前,創新價值生態系的重新營造,恰好可以提供新投資的誘因與動能。高端高薪人才供應的不足與低階低薪人力的短缺,明顯阻滯了勞動力的供給革新,進而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高科技因人才難覓影響了新投資進程,小型商業服務業因缺工而歇業,發生在景氣復甦而非衰退期間,歷史上少有。但對當前資金充裕,基礎科技進步的台灣,排除轉型升級困境卻只差一步新思維與新願景的有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