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戰情室」AI,每5個病人就多救活1人!

很多影視作品都會出現「白宮戰情室」,這是美國守護國土安全的重鎮、情報中樞。在中國附醫的呼吸加護病房,每個病人都擁有自己的「重症戰情室」,醫療團隊不只能撲滅戰火,還能提前拆彈,維護身體的「國土和平」。

加護病房是搶救生命的最前線,全面、正確、即時的情報和判斷是致勝關鍵。美國1961年成立白宮戰情室,24小時不間斷、全年無休蒐集並分析情報,守護國土安全。同理,重症病人狀況隨時會變,資訊攸關生死,如果每個病人都有專屬的戰情室,24小時不間斷、全年無休蒐集並分析情報,醫療攻防勢必如虎添翼。

只是,護理人力缺口不小,重症醫師招募培育不易,誰有辦法不間斷全面監測?還好有人工智慧(AI)來幫忙,機器助理不須輪班、永不疲累。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國附醫)的呼吸加護病房,2023年3月起導入「重症戰情室」,結合「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這3套中國附醫自行開發的預測型AI,醫師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檢視全面視覺化、跨系統整合的儀表板,所有資訊都重新整理到每個病人的面板上,一覽無遺,毋需切換。

如果病情惡化風險上升,系統會主動發出警示,啟動跨領域照護,提前給予個別化的治療策略,等於是搶在危機發生前就「拆彈」。

重症戰情室3優勢:即時整合、預測風險、及早介入

中國附醫呼吸加護病房主任陳韋成表示,沒有AI以前,醫師要打開電腦,在好幾個系統之間來回查看,才能把一個病人的資訊看完、做出判斷。如果要「防患未然」也不是做不到,只是醫護人員都非常勞累,依然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國附醫數位轉型科技辦公室主任馮文生解釋,「重症戰情室」是一套「數位孿生」系統,把現實世界發生的狀況,完全映射到數位環境當中,並透過AI輔助判讀,一發現問題,立即通知醫師。

有重症戰情室的幫忙,醫療團隊不用把自己操得很慘,就能達到優於以往的醫療品質。當醫師去看門診、開會、公出,手機響起不再都是「病人不好了,快來救他!」這種十萬火急的訊息,而是「不好的狀況還沒發生,但風險增加了,請評估下一步。」

「預測風險、早點介入,這是急重症醫師最希望的。」陳韋成欣慰地說:「以前同樣的力氣做不到這種品質,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現在做得到。」醫師欣慰,是因為如果提前拆彈成為可能,就能讓更多病人活下來。

圖片來源 / 陳韋成提供
圖片來源 / 陳韋成提供

AI輔助辨識ARDS,每5人就多救活1人

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簡稱 ARDS) 為例,這是重症醫學界最頭痛的疾病之一,經常跟感染症一起來,在沒有呼吸器的年代,幾乎是必死無疑,即便現代醫學進步,死亡率仍高達4成。降低死亡率很難,不是難在呼吸器設定、藥物協同、姿勢擺位、體外循環(葉克膜)這些技術,而是因為「及早辨識ARDS」卡關。

好在最近幾年,及早辨識ARDS這一關,終於被懂AI的醫學科學家攻破了。

根據2022年發表於《醫學中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期刊的文獻回顧,2002~2020年間已有19個AI模型用於ARDS的風險分級、嚴重度預測、死亡率預測、處置與決策,表現都達到「很好」至「優異」的程度。

中國附醫「智護肺」的回顧觀察研究,則登上重症醫學的頂尖期刊《重症照護(Critical care)》。傳統照護模式下,病人「住加護病房期間死亡」和「住院期間死亡」的比例分別是58.1%、67.1%;有了AI輔助監測、即時更新的儀表板,分別降低到39.5%、48.8%,降幅均達到18%。

「等於是每5個人就可以多救1個。」馮文生表示,重症病人身上都有很多管路,各自連結到儀器設備,儀器無時無刻偵測到變化,需要由專業人員慎重地比對。

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物聯網自動清點儀器,護理師負擔大減

陳韋成補充,重症戰情室也是一套物聯網,它會自動檢查儀器的數量、位置、運作是否正常。在此之前,護理師清點儀器, 一個班要3位點班,每位要花15分鐘,整個時間就要花45分鐘,3班護理師都要點,時間成本驚人。現在有AI幫忙清點,護理師有更多心力照顧病人。

「沒有資訊,就會連問題在哪,都不知道。有了資訊和強大的分析工具,就能精準揪出問題,推動進步。」馮文生強調,AI不會取代專業,但能創造醫病雙贏,並推動下一個階段的進步。

陳韋成預告,「重症戰情室」會持續介接包含「智護腦(偵測中風)」等其他中國附醫已有的AI產品,並於今年內擴及心臟科加護病房、內科加護病房、外科加護病房。

延伸閱讀: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會傷腎?看懂正確用法、功效與禁忌

擊退急診醫師的大敵!AI讓敗血症死亡率降低,還能解決急診壅塞

你打呼嗎?全球最快AI上呼吸道檢測儀,10分鐘揪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