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專訪2》文革的不解之謎 王賡武:研究數十年還是完全無法解答

中國史與東南亞華人研究先驅王賡武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長年半遊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地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經歷殖民戰爭動亂革命,構成20世紀歷史洪流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流浪史。他成家後遷居5個國家,6個城市,尋求身份認同的歸宿,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我倆很幸運,每個地方生活與環境很好,給我們有家的感覺。可見家不一定是一個城市。」

王賡武出生於印尼泗水,求學、教書與研究的歷程中,先後輾轉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南京、新加坡、倫敦、澳洲坎培拉、香港等地。王賡武高齡90,身體仍相當硬朗,最近出版回憶錄《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前者記錄他19歲顛沛的前半生;後者是與太太林娉婷合寫,記錄19歲從南京回到馬來亞之後,精彩的後半生。

「我的成長時期,心目中的家園就是中國,我的父母來自那裡,我們最終也要回到那裡去。父母在我16歲時真的帶我回去了,可是他們自己沒有家居下來,只讓我留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上學。」王賡武表示,後來因人民解放軍即將攻入南京,父母回歸家鄉的美夢破碎,自己又回到馬來西亞。

王賡武在「敘說緣起」中指出,「我大半輩子都在研究歷史,覺得過往十分迷人。我想要為自己,也為那些和我同樣渴求知識的人們剖析世間萬物的道理,然而我感興趣的道理總是如此宏大,甚至令人生畏。」「我們誇誇談論歷史的重要性時,其實無感於親身經歷某段歷史時期的人們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關注地方史遺產是第一步,鼓勵大家分享人生或許可以是下一步。」因此他為子女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以下是王賡武接受訪談摘要。

心安即是家 家不一定是一個城市

問:您在《心安即是家》書中提到,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您曾經住過這麼多個城市,那個城市比較有家的感覺?

答:我倆很幸運,每個地方生活與工作環境很好,給我們有家的感覺。孩子們長大成家後,他們遷移到各地就業,當然影響我們有家的感覺。可見家並不一定是一個城市。之後我們到香港去,待了9年半,家人每年最多一兩次見面,家的概念當然有改變。每次全家歡聚,家的感覺特別顯著。

家一定是一個國家或城市嗎?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表示,每次全家歡聚,家的感覺特別顯著,圖為王賡武全家福。(王賡武提供)
家一定是一個國家或城市嗎?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表示,每次全家歡聚,家的感覺特別顯著,圖為王賡武全家福。(王賡武提供)

家一定是一個國家或城市嗎?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表示,每次全家歡聚,家的感覺特別顯著。圖為王賡武全家福。(王賡武提供)

長住新加坡 感受另一種樂趣

問:回顧這幾十年來,您的足跡橫跨各大洲,曾經住過許多城市,從印尼泗水, 馬來西亞怡保與吉隆坡,新加坡,倫敦,坎培拉,香港,您最喜歡的城市?主要理由?

答:泗水沒有印象,年紀太小。在怡保孩兒時代,又有戰前、日據、戰後的分別,有三種不同生活經驗,都不能認為喜歡。

至於幾次住倫敦,都有一點讀書帶旅遊的性質,當然興高采烈。

吉隆坡住了9年、坎培拉18年,兒女在身邊,讓我們看他們長大,接受中小學教育,上大學,成家,這兩個城市,可稱為最可愛的家。但是,坦白說,喜歡的不是城市,而是因為家人在同一個地方生活。

新加坡經驗比較特別,我第一次只住5年,有大學生的樂趣。第二次只住20個月,就搬到吉隆坡去,印象不深。第三次從1996年至今24年。這個城市國家,解除過去一套「經濟工程掛帥」的樣板,正在鼓勵年輕一代多欣賞各種文藝活動,很可愛。我自己的工作,跟國大文學院和東亞研究所保持密切關係,研究重點是當代中國和東南亞,這兩個區域,都在經歷有意思的發展,使我生活感受有另一種樂趣。

問:您的人生經歷多彩多姿,請分享最值得驕傲的事?

答:在每間大學,都能不停的學習,有機會令同事、學生也都興奮的求學。

沒能繼續讀所愛的文學 不如願

問:您從求學、教書到研究的過程中,曾經遭遇挫折嗎?如何克服?

答:不敢說都風順,沒能繼續讀所愛好的文學,不如願。

想研究近代歷史,但看不到中國檔案史料,結果只好轉向古代史,感覺相當困難。好在家裡學過文言文,史漢、正史、三通、多種文集,都能看懂,竟勉強過關,還算運氣好。

到倫敦大學,不巧專攻明史的教授剛離開,須要重新找適當的研究題目。最後決定研究唐末五代史,又是個難關。

回到剛獨立的馬來亞聯邦,大家關注當地華僑問題,要瞭解他們如何應付新興建國的政治要求,又不得不下功夫尋找史料,研究馬來亞殖民地與當地的民族歷史,又是另一個學術方向,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又要考慮,如何把所學與所教結合起來,教學生重視歷史,對馬來亞本國史感興趣。

最後,還是決定研究中國史,從外國漢學、海外華人觀點,來瞭解正在排除中華傳統的「文化大革命」。想明白這一個影響巨大的歷史轉折,使我感到特別辛苦,可以說,花了幾十年的功夫,還是沒有學成,完全無法解答。

知名歷史學者王賡武出版回憶錄《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為子女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謝錦芳攝)
知名歷史學者王賡武出版回憶錄《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為子女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謝錦芳攝)

知名歷史學者王賡武出版回憶錄《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為子女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謝錦芳攝)

「中國人較樂觀,不全信命運是天賦」

問:您對命運的看法相當樂觀,必須看到機會,掌握機會,這樣的論點可以適用於國家發展嗎?

答:其實,我不明白命運這概念,本來以為是來自某些宗教信仰,並不感興趣。幾十年後的觀察,回想個人的經歷,又順利與不順利的事情,來自機會、巧遇、別人的決定和我的反應,而最重要是如何反應。結果能如願,是因為掌握好機會,不然,可能機會錯過了。再從一些歷史故事,得到一個小結論:中國人並不全信命運是天賦的,坐著等待就夠。他們比較樂觀,是因為相信每人一生總可能遇到好機會,但是要敏捷認識,是否機會已到,才會把握著。如果失去機會,並不灰心,可能再有新機會,但是,多少要有準備。

至於命運適用於國家發展,我沒有研究。想起拿破崙早期每年打勝仗,據說他選大將上戰場時,不僅注意將軍是否聰明能幹,而先問“Is he lucky?”不知道國家的成敗,與這種「命運」有沒有關係。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重磅專訪1》「沒想到集權的國家資本主義也會成功」 王賡武揭美國破碎的中國夢
相關報導》 重磅專訪1》6個月的計畫卻做了60年 珍古德揭露保護黑猩猩的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