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揭年輕失智15項危險因子,你有幾項?記好16字訣全部遠離

年輕型失智症研究近期有重大突破!一份規模高達35萬人的英國研究,歸納出15個與年輕失智有顯著相關的危險因子,好消息是,其中14個都是可以努力的。這15個你中了幾項?該怎麼改善?2位失智症權威名醫共同提出遠離年輕失智16字訣。

失智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因失智症就醫的人當中,約8%年紀不到65歲;台灣失智症協會則預估,現有超過1萬名失智症患者年紀介於45~64歲的職場菁英、家庭支柱。

如果早點開始多做些什麼,就能遠離年輕型失智症,相信沒有人會不願意去做。

可惜的是,因為年輕型失智症人數較少,一直比較少有大規模、全面的危險因子研究。

2023年12月下旬,一份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期刊的英國研究做到了,還帶來好消息。失智症名醫、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王培寧指出,此研究歸納出15個與年輕型失智症風險顯著相關的因素,其中只有一個是遺傳基因,其餘14個或多或少都能透過人們的行為改變去控制或預防。

與年輕型失智症風險顯著相關的15個因素

1. 正規教育程度較低

2.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

3. 攜帶2個載脂蛋白(ApoE)ε4等位基因

4. 完全不喝酒

5. 有酒精使用障礙(酒癮)

6. 社會隔離(每月拜訪親友1次以下)

7. 缺乏維生素D

8. C反應蛋白(CRP)數值高

9. 握力較弱

10. 聽力障礙

11. 姿勢性低血壓

12. 中風

13. 糖尿病

14. 心臟病

15. 憂鬱症

這份研究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從2006~2010年開始收案,並於2018年、2021年進行追蹤,納入高達35萬名平均55歲的參與者,並分析他們是否在65歲以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也就是年輕型失智症。有別於其他探討少數風險因子的研究,此研究納入多方面向,共檢視39個風險因子,並透過複雜的分析方法逐步釐清因素間的交互作用,最後歸納出這15項獨立風險因子。

遠離年輕失智16字訣:終生學習、控制慢病、健康飲食、規律運動

這麼多項因素要顧,令人不知從何開始,有沒有什麼一兼二顧的方法?

王培寧建議,針對教育程度、社會經濟、社會隔絕等問題,可以透過「終生學習」來改善。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醫師徐文俊則強調「健康生活型態」,以「控制慢病、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為3大重點。這不僅能改善維生素D缺乏,還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症這些年輕型失智症的風險因子,好處多多。

如果帶有基因,更不能自暴自棄。王培寧說,ApoE是年輕和年老失智共同的危險基因,但如果其他預防、保護因子做得好,基因也不一定會表現為疾病,有這個基因的人反而要更早開始注重失智症的預防。

有病就要治,有障礙就要消除

這15項因素當中,有7項與其他疾病有關,包括C反應蛋白數值高與心血管疾病或免疫疾病有關,還有聽力障礙、姿勢性低血壓、中風、糖尿病、心臟病、憂鬱症,這些也算可控因素嗎?

「算啊!有病就要治,有障礙就要設法消除。」王培寧舉例,已經中風過,就要預防再次中風;有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就要好好治療、吃藥控制;聽力有障礙,就要戴助聽器去消除這個障礙。

徐文俊提醒,現代生活噪音多,有些人又喜歡長時間戴耳機,加速聽力退化。想預防失智,年輕時就要保護聽力免於傷害,如果已經有損,也要積極治療。王培寧也說,聽力不好會增加腦力的負擔,因為聽不清楚別人的話,大腦就要花更多力氣去「腦補」,溝通變得很累,也會提高社會隔離的風險。

酒喝還是不喝?適量最好

有2項危險因子與飲酒有關,酒癮會提高失智風險,符合2019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但完全不喝酒也不好,這該怎麼解釋?

王培寧推測,在國外,喝點小酒是很平常的社交行為和飲食習慣,完全不喝酒的人,可能是有其他這篇研究沒有探討的身體疾病因素,被醫師告知不能再喝酒,或許這些疾病因素也跟年輕型失智症有關。

徐文俊表示,飲酒行為與中風的關係也是類似的「J型曲線」,也就是飲酒適中的風險是最低的,一但過量,風險就激增。只是適度和過量的界線在,實在是不好拿捏,徐文俊站在醫師的立場,還是不鼓勵喝酒,只能說:「要注意身體狀況,不要刻意飲酒。」

延伸閱讀:

失智症的原因是什麼?10大症狀、治療預防一次了解

防失智效果比仰睡、趴睡好?又多了一個側睡的理由!

記憶力變差、心情低落 當心身體缺水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