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遭蜂螯蟲咬,慎防過敏休克!如何緊急處置?哪些藥物必帶?

夏天是戶外活動旺季,民眾健行登山一不小心就可能遭蜂螯蟲咬。專家提醒,登山健行應備妥救援小物,處理傷口後觀察有無過敏症狀,一旦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應儘速撤離就醫。

每年入夏一直到秋冬,不時有登山民眾被虎頭蜂叮咬的新聞,嚴重時更會喪命。有豐富野外救援經驗的WMAI國際野外醫療救護協會急救教練蔡奕緯指出,被蜂叮咬致命是因為發生過敏性休克,然而野外更多的是「蟲蟲危機」,同樣會引發不同程度的過敏,「過敏是蜂螯蟲咬後普遍會發生的問題,也是在野外最令人擔心的問題。」緊急處置原則相同,就是防過敏、防休克。

野外有哪些蟲蟲危機?

野外蟲蟲危機眾多,蔡奕緯列舉,除了蜂類之外,還有蜘蛛、毛毛蟲、蜈蚣、螞蟻、隱翅蟲、荔枝椿象等,爬中級山還可能遇到硬蜱、恙蟲,各以不同方式造成人體不適。

蜂類、蜈蚣、硬蜱等螯咬人後會分泌毒液,甚至螞蟻咬人分泌的蟻酸也會讓人過敏,被有「八腳怪」之稱的硬蜱叮咬還可能感染法定傳染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萊姆病;蜘蛛不太會咬人,但蜘蛛絲的動物蛋白成分會引起過敏;毛毛蟲則是身上的纖毛會引發過敏;隱翅蟲不會螯咬人,可是會分泌具腐蝕性的毒液,引發皮膚痛、腫、癢,甚至潰爛;荔枝椿象也不會主動攻擊人,它的蟲卵也不具毒性,但它受驚嚇時分泌的臭液會造成皮膚灼熱、潰爛,噴濺到眼睛更可能導致失明。

蔡奕緯說,被恙蟲叮咬的問題不是顯現在皮膚上,而是產生身體其他疾病,通常下山後才會發現;在野外遭蜂螯蟲咬,一定要馬上處理,以免過敏反應擴大,爬大山更不可輕忽。他指出,在平地小螯小刺造成的小傷有時不處理也沒事,惡化就醫也方便,風險是低的;但山上清潔及保潔條件不佳,小傷口可能產生無法預期的感染,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再進一步就是壞死性筋膜炎,最糟的是細菌進入血液演變成敗血症休克。

必備救急藥物有哪些?過敏體質最好加備1物

蔡奕緯提醒,在野外活動或爬山,無論郊山、中級山還是百岳,背包內都應有急救包,才能在遭蜂螯蟲咬馬上處理,降低過敏風險。急救包內至少應有:抗過敏藥膏、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生素藥膏、OK繃、小鑷子等

小鑷子主要是用來移除蜂類螯刺或還停留在身上的蟲子,「不要將蟲拍死在皮膚上,避免毒液擴散,導致過敏反應更嚴重。」蔡奕緯提醒,被硬蜱叮咬尤其不可直接拔除,因為硬蜱會牢牢咬在人體皮膚上吸血,很難拔下來,加上硬蜱的口器有倒鈎,用力拔扯可能讓口器留在皮下,戶外用品店有販售專門用來拔除硬蜱的硬蜱夾。

抗過敏藥膏、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及外用抗生素藥膏都屬於指示藥,民眾可自行到藥局購買,不須醫師處方。市售抗過敏軟膏有很多種,成分大同小異,可選購成分包括抗組織胺、類固醇及麻醉效用的,緩解疼痛、止癢,以及抗過敏抗發炎、預防感染。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對藥物特定成分過敏,例如水楊酸,需特別避開;另為了讓藥膏塗抺後感覺舒服清涼,抗過敏藥膏常添加薄荷醇或樟腦,對這兩種成分過敏者也要小心,如果不放心,可到醫療院所請醫師開藥。

「如果已知自己會對蜂螯蟲咬過敏,比如曾經遭蜂螯,或蜘蛛及毛毛蟲爬到身上時,身體會出現過敏反應;又或者是去交通不便、撤退不易的地方如攀登百岳,除了準備抗過敏軟膏及抗組織胺口服藥物,最好加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筆(Epipen),」蔡奕緯說,野外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唯一能救命的就是腎上腺素自動注射筆。這是自費處方用藥,購買方式一般為掛號門診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再去藥局購買,由於肌肉注射並非靜脈注射,學習如何注射不難。

蜂螯蟲咬處理原則 沖洗傷口→移除螯刺→上藥→觀察過敏反應

蔡奕緯說,在野外無論被哪一種蜂類或哪一種昆蟲螯咬,處理原則都是共通的,步驟都是:

1. 大量清水沖洗傷口:處理原則、也是第一個動作,就是用大量乾淨的清水沖洗傷口,功用除了沖掉傷口的髒汙物質,還能稀釋螯咬帶來的過敏原及毒素,阻止過敏原及毒素在體內蔓延,這個動作能大幅度預防後面過敏及中毒的發生,「前提是使用乾淨的水沖洗,事發現場最容易取得的就是自己帶上山的飲用水。」因此,登山健行不妨多帶些飲用水,可在蜂螯蟲咬時派上用場。透過大量清水沖洗稀釋,過敏反應有機會在此時停止。

2. 移除螯刺:遭蜂螯蟲咬後,心須移除留在皮下的螯刺,有時用大量清水沖洗可沖掉螯刺,如果沒沖掉,可用小鑷子用挑的方式把螯刺挑掉,「不要用夾的,」因為蜂類的螯刺細如牛毛,若在皮膚外面的上端有毒囊跟它的臟器,用夾的可能擠壓到毒囊,讓毒液從螯刺繼續注入體內,增加疼痛及過敏反應,較理想的方式是從螯刺貼著皮膚用挑的方式移除。如果身上沒有鑷子,可用信用卡或名片緊貼皮膚逆向刮除螯刺,但這種方式較容易壓到毒囊。

3. 上藥:塗抹抗過敏防感染的藥膏,貼上OK繃保持傷口潔淨、預防感染。

4. 觀察有無過敏及中毒反應:「被昆蟲螯咬,有3點必須留意:傷口情況、有無過敏、是否中毒,」蔡奕緯說,遭蜂螯蟲咬一定會有傷口,但是否發生過敏因人而異,但沒有過敏史不代表不會過敏,可能以前沒有碰到過敏源而已;過敏程度也因人而異,為了預防或降低過敏反應,應立即清潔傷口上藥,再留意是否有過敏跡象。

他指出,過敏在野外分成三個階段,從症狀可判斷處於哪個階段,趕快採取相對應的處置:

第一階段:局部過敏

症狀:傷口部位產生發炎反應,紅腫、疼痛、發癢。

處置方式:以外用藥膏防過敏擴大。

第二階段:輕微的全身過敏反應

症狀:過敏部位從原本被螯咬的傷口擴散,面積變大,可看到全身幾乎除了脖子跟眼簾,四肢及軀幹都產生紅疹。這個階段通常意識還很清醒,只是會因發出小疹子很癢而煩躁焦慮。

處置方式:這個階段的過敏反應擦藥膏可能沒用,趕快吃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有機會壓下來。但要警戒過敏反應是否會進展到第三階段,如果第一階段進展到第二階段的時間很短,一定要提高警覺。

第三階段:嚴重全身過敏反應

症狀:眼睛及嘴唇嚴重腫脹、黏膜紅腫、噁心嘔吐、因喉頭腫脹阻塞呼吸道導致喘不過氣、講話聲音變得沙啞或講不出話、意識不清等。過敏反應最怕發展到這個階段,因為可能致死。

處置方式:馬上拿出腎上腺注射筆將腎上腺素打入體內。注射方式非常簡單,從大腿外側對肌肉直接戳進去,大約注射10秒鐘,因為它的針很長,可穿透衣物,不用脫掉褲子即可注射。

蔡奕緯表示,「野外急救的核心在於低風險的時候就做處理,比如過敏,如果沒有處理好,它就會進展到第三階段的嚴重過敏,在局部或輕微時就要想辦法處理,避免進展至嚴重全身過敏乃至過敏性休克。」局部感染在山上很容易變成全身感染,因此傷口一定要保持乾淨,如果是多日登山行程,或天氣炎熱一直流汗或傷口可能髒汙,可以用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不過一旦傷口紅腫發癢,最好提早下山就醫處理。

預防蟲蟲上身的方法

野外如何避免蜂螯蟲咬?

蔡奕緯說,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液對預防多種昆蟲上身都有效,包括蜂類、恙蟲、硬蜱。台大昆蟲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徐爾烈建議,戶外活動時可使用DEET濃度10~30%的防蚊藥劑,塗擦在皮膚外露的地方。

國際戶外教育學會課程開發總監、專業登山嚮導林義閔提醒:

• 穿淺色衣物容易發現身上是否有蜂佇留或蟲類上身,但衣著顏色勿過於明亮鮮艷,以免招蜂引蝶及昆蟲。

• 穿著長袖長褲,最好袖口及褲腳是束口型的,防止小蟲鑽進衣服內。把褲管紮進鞋襪內、使用綁腿或穿高筒襪也有保護效果。

• 戴寬沿帽可防止昆蟲如毛毛蟲、蜘蛛直接從高處掉落身上,但蟲類會爬動,即使掉到帽子上還是可能爬到身上,時時注意為佳。

• 隨身攜帶連帽薄外套及頭巾,行經有虎頭蜂的地區時,穿上外套儘量將全身包起來,臉部可以頭巾遮掩。

• 身上不要有濃烈的味道:包括香味、汗味,都可能吸引蜂類、蝴蝶及昆蟲,登山勿擦香水或使用體香劑,不要讓身體散發出特殊及濃烈氣味,防曬乳及止汗劑選購味道淡的產品。

林義閔解釋,汗味會招蜂引蝶主要是汗水中有昆蟲需要的礦物質及鹽分,爬山難免大汗淋漓,建議帶備用衣物更換,已完登百岳的他說,多天的登山行程,「如果天氣良好且有足夠水源,我會考慮洗衣服。」

林義閔帶隊登山最怕遇到虎頭蜂或土蜂時,他會先觀察看到出現的蜂是一隻、兩隻還是一群,一隻的話通常是外出偵查,離蜂巢有一段距離,不揮舞拍打它,多半不會有事;兩隻蜂同時出現表示牠們在巡邏,蜂巢就在附近,如果牠們覺得出現的生物有威脅性,可能展開攻擊,此時能改道,林義閔就會改道,如果一定得行經該處,他會請成員穿上連帽外套,放慢、放輕動作,以規律的步伐走過去,不要走得比牠們快,如果登山隊伍人數眾多,則3~4人一組,分批通過較為安全,「如果看到前面是一群蜂,當然馬上撤退。」

林義閔還提醒,過夜的登山行程住山屋或帳篷,隔天早上起床穿鞋前,務必把登山鞋拿起來倒扣在地上敲一敲再穿鞋,因為夜裡可能有昆蟲或蜘蛛跑進去、躲在鞋頭處,「曾有山友從鞋內倒出一隻小蛇。」總之,在野外要盡可能做好安全防護,才能避開蟲蟲危機。

延伸閱讀:

蜂蜜水4大功效好處,蜂蜜水怎麼泡?完美比例公開

真蜂蜜、假蜂蜜,破除3大迷思!如何買到純正蜂蜜?

夏天防蚊蟲叮咬 專家傳授購買防蚊和止癢藥品4祕訣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