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生活圈的新突破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5年,廈門的翔安機場預計將完工通航,預估每年載運量約為4800萬人次。由於此地距離金門僅3公里之遙,若以翔安機場為軸心,整合金廈兩地的交通網和相關公共建設,不僅可增強閩南地區的經濟合作,同時也可為當前停滯的兩岸關係帶來制度化、創意性的新突破。

本文提出的合作發展芻議,主要是參考聞名於世的美國「紐-新港務局」模式,它在當前全球三大灣區之中居於首位。另外兩個大灣區則是美國舊金山與日本東京。近年來中國大陸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發展計畫,成為第四個大灣區。該計畫結合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11個城市,形成一個居民總數8617萬人,GDP高達12.63兆元人民幣,約值美金1.87兆元,超過南韓與俄羅斯,全球排行第十。

如果「金廈生活圈」計畫能夠推動落實,金門將可進一步結合閩南地區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市,合計約1800萬人口,形成大陸東南沿海另一個新灣區,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海、陸兩線交會的重點城市群,其發展前景指日可待。

「紐-新港務局」全名為「紐約與新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為1921年透過州際協定成立的跨州界的交通管理機構,負責營運和管理紐、新兩州之間的交通運輸設施,包含港口、機場、橋梁、隧道、地鐵、巴士站、商業中心和管理機構等。它的管轄範圍係以紐約港自由女神像為軸心,涵蓋方圓40公里半徑的區域,其中包括紐約市下屬的5個區、紐約州的4個郡,新澤西州北部的8個郡,共有17個區、郡,總面積約3900平方公里,涵蓋區域的整體人口約2000萬人 。

準此,如果能在金門、廈門之間,由兩岸政府主管部門授權,合作成立「金廈港務管理局」,共構金廈大橋、共管金廈港區、共營航空站、碼頭、港灣、橋梁、隧道、地鐵及其他各項交通設施,並經由平等協商,共設商貿中心,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則金廈海域未來將會出現一片前所未見的榮景;並且化干戈為玉帛、化歧見為共識,形成一片「東方的曼哈頓」。

為落實「金廈生活圈」的整體規畫,首應推動交通網建設,其中應以目前在建的廈門市翔安區大嶝機場為核心,建立起如下的交通網:一、從大嶝機場向南連結金門沙美,透過海底隧道,設置地鐵站;並建設公路橋和小三通港埠,自北而南,經由陸路、水運和捷運網等不同途徑,連結廈門、金門兩地。二、在金門與小金門的大橋完工後,應考慮進一步由小金門向西連結廈門市區,形成連通金門、烈嶼和廈門三地的交通網。三、自小金門往西南方向,建置跨島的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連結漳州市,形成金門、廈門、漳州三地完整之聯通網。

若上述構想能逐步推進,金門將成為閩南地區交通網的核心,東連泉州、北接翔安、西連廈門島、西南接通漳州,成為閩南地區內外連結的樞紐,同時成為「一帶一路」海、陸運的交匯點。這將是兩岸和平方案的重要實踐!(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