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演社旗艦大作《西來庵》將於8月首演!再現生猛、草根、爆發力的史詩鉅作

金枝演社醞釀多時的旗艦大作《西來庵》,過去受疫情期間影響、一波三折,即將在八月九至十一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首演。該劇以1915年日治時期的西來庵事件為背景,講述余清芳率領數千農民為了守護家園而起義,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台語天團金枝演社以生猛的草根力量重新詮釋這段抗爭歷史。

廿名演員搬演萬馬千軍、雄壯大時代下的小歷史!

西來庵事件發生於1915年日治時期的台灣,發起人包括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他們以宗教力量號召民眾群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這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力抗爭,雖然最終起義失敗,但展現了台灣人不畏強權、勇於反抗的精神。

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表示,「西來庵事件是一場屬於農民的起義,如果起義成功,願望是人人都有田種,這次有廿名演員一同表現出千軍萬馬,這是屬於一個年代、一群人的生存戰爭,一部屬於庶民的史詩,講的不是只有大歷史,更是屬於個人的小歷史,希望能讓觀眾們都有回到過去、親臨現場的感受。」

記者會上編劇游蕙芬指出,「金枝演社的《西來庵》是改編自西來庵事件,史料中對西來庵事件的主角有很多描述,但在整個事件中,其實也間接包含了上千的農民及地方仕紳,呈納的範圍很廣;所以在創作時,最想要呈現的是那個時代的不同階層與面向的人物群像臉孔,從地方仕紳、一般農民、像余清芳這樣的「浮浪貢」和江定的抗日英雄;也再用一對兄弟作為另一條主線描述,透過庶民人物呈現大時代下面的小歷史,在面對不同的情境,面對日本政府殖民的剝削和壓迫,回到所有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想法及夢想,共同激盪出大歷史、小人物的畫面。」

飾演余清芳的演員韋以丞也指出「這齣戲並非歷史故事或紀錄片,而是以戲劇方式重新演繹西來庵事件,讓觀眾知道,這就是金枝演社在廿一世紀想要訴說的台灣精神。」

肉身抵抗槍林彈雨,台灣人抗日史上的重要篇章

王榮裕指出,《西來庵》是北藝中心早在2014年就邀約的作品,原本預計2022年開幕季演出,但遇到疫情停演,如今總算要正式登場。事實上,他早在廿年前就想要製作這部作品,他對於農民起義、帶有英雄特質的題材特別感興趣,而且他相信金枝演社獨有的草根和生猛特質,能讓作品更有表現力。

王榮裕相信等待多時有其意義,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運和發表的時間點,「這齣戲像是在等待、孵化它自己首演的時間,現在的世界局勢也很適合看這齣戲,這幾年來,世界局勢變化、烏俄戰爭等,都和劇情很有共鳴,不同年代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

對於時隔兩年的重演,團隊在演員和劇本上都有許多調整,演員們也紛紛表示「在這次排練時,感受到大家更有凝聚力,劇本也在修整後更好更完整,雖然兩年前沒有順利上演,但也印證了導演所說的,西來庵正在等待屬於自己開花的時機。」、「一個故事不會在講了一遍之後就結束,它會隨著時間變化,持續講下去,在這兩年之間這個世界又有更多的事情發生、所面對的東西不一樣,台灣的歷史其實就是不斷的抗爭和突破的過程,《西來庵》這部戲的發展也是這樣。」

金枝演社《西來庵》演出人員大合照。(攝影張震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金枝演社《西來庵》演出人員大合照。(攝影張震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他們不只是神棍!老祖宗們的另一種解讀

西來庵事件裡的人們,處在新舊時代的交接時期,他們相信舊時代的價值,想要守護,卻也對新時代有所盼望。在清朝時期,台灣是屬於半自治狀態,較為自由,但日本人一來,嚴加管理,加上語言不通,造成當時的台灣人諸多反彈。

由於余清芳在號召群眾時,採取了一些有爭議的方式,像是募款、宣導符咒可以刀槍不入等,被後世人認為是「神棍」或是「土匪」。但在《西來庵》這齣戲中,金枝演社用不同於過往的角度解讀老祖宗們,導演王榮裕表示,「輿論說他是神棍,他確實是神棍,但是怎麼有這麼勇敢不怕死、會只為了私利用自己的生命去拼搏的神棍呢?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百多年前屬於我們祖先的故事,在過去,西來庵事件雖然失敗了,但到現今依舊留下了重要的記號,失敗不見得只會是錯誤,也可以成為未來學習的機會。」

2024臺北藝術節《西來庵》將於八月九日至八月十一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上演,詳情請洽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964

The post 金枝演社旗艦大作《西來庵》將於8月首演!再現生猛、草根、爆發力的史詩鉅作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