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子、華夫人到碧眼狐狸——從一代俠女鄭佩佩看60年香港電影產業變遷

文:吳柏羲

縱貫影壇近60年的一代俠女鄭佩佩過世消息,引發影迷不捨與追思,歐美媒體也有相關報導,顯示其突破地域界限的文化影響力。

對台灣人而言,隨著第四台不斷重播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片中時而肅殺冷酷、時而插科打諢的「華夫人」,不僅成為鄭佩佩經典角色,更是陪伴無數觀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鄭佩佩成就當然並不局限於此,綜觀其演藝生涯,鄭佩佩在不同年代都有經典角色,從名導胡金銓作品中的「金燕子」、周星馳經典喜劇的「華夫人」、李安揚名奧斯卡的「碧眼狐狸」,抑或是無數電視劇中身懷絕技的婆婆、奶奶角色。

可以說鄭佩佩演藝生涯,從1960年代邵氏獨霸、1990年代香港影視產業高峰、2000年代香港電影人才的歐美市場嘗試,一直到2010年代中港合拍片熱潮與網路平台興起,見證了香港電影產業的興衰與轉型。

在1966年,由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大醉俠》一片中,鄭佩佩飾演拯救兄長而闖蕩江湖的兩江提督之女——神捕「金燕子」。儘管片名是由岳華飾演的大醉俠,但在導演胡金銓的大師手筆與鄭佩佩的演繹下,兼具俠義與俏麗的「金燕子」反而成為本片亮點,邵氏公司更趁熱打鐵於1968推出同名電影《金燕子》,為鄭佩佩奠定明星地位。

鄭佩佩與邵氏合作的成名歷程,恰好反應出香港電影產業蓬勃的重要關鍵——人口與人才的湧入香港,促進影視產業蓬勃發展。儘管香港早在1913 年,便自製出第一部作品《莊子試妻》,然而直到1920年代太平洋戰爭之下,大量人口開始湧入香港,帶來大批潛在電影觀眾以及一批原先在上海的電影工作者,才真正為香港影視產業奠定未來享譽國際的資源與基礎。

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於1960年代發展為工商業大城市,最早由邵醉翁等邵氏家族於上海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在經營重心從上海、星馬轉移到香港後,由邵仁枚、邵逸夫重整為邵氏兄弟公司並與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電懋),藉由導入好萊塢片廠式管理與生產方式,大量生產高品質影片而推動產業成熟發展。

在電影產銷環節上,邵氏與電懋奠定統整生產、發行、上映等環節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模式——透過自行興建與收購其他電影院而建立起院線系統,配合以母公司強大資金製作的影片不斷供應,使投資拍攝的影片,均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票房與觀眾。

製片方面則以大片廠制度,藉由擁有固定片場、導演、演員與製作人員,形成了流水作業式生產,加上明星制度的確立,吸引片商投資。在此成熟產業基礎下,成為鄭佩佩發揮明星特質,走紅亞洲市場的重要關鍵。

到了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鄭佩佩藉由華夫人一角再度發光發熱,接觸到更多年輕粉絲,此電影製作的高水準,是整個香港電影產業達到高峰的縮影。

而在1970年代後,隨著鄒文懷創立嘉禾影業公司(嘉禾),並導入母公司作為投資者,投資子公司的「衛星公司模式」和分取利潤的「外判制度」,讓更靈活組成的製片形式取代大片廠僱傭制,促進產業更靈活發展,加上1980年代德寶、新藝城等電影公司創立後,使香港本地與海外市場的大量資金開始投入電影市場。

在電影與音樂、電視產業相輔相成之下,香港躍升中港臺三地與韓國、東南亞地區的娛樂業領導者,而《唐伯虎點秋香》的演員構成、文化融合與票房表現,正是此背景下的代表作之一。

或許有人認為,鄭佩佩因為這部喜劇片被多數人銘記,似乎有點可惜,但我個人卻認為這部片是周星馳主導下,給邵氏電影全盛時期的一封情書,藉由翻玩、顛覆過去的經典形象,讓鄭佩佩在「俠女」核心不變之下,有更寬廣的戲路,也在其演藝生涯中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某種意義上,與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殺無赦》(Unforgiven,1992)、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老大靠邊閃》(Analyze This,1999)顛覆既有形象的演出,可相互輝映。

2000年《臥虎藏龍》的碧眼狐狸,其陰險、毒辣與堅毅不拔的性格,撐起了電影中江湖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鄭佩佩再度成功並走向國際的代表作。

然而在兩岸三地合拍片《臥虎藏龍》成功的背後,反映的是香港電影產業自1993年後,台資不堪製作費用的高昂而撤出香港市場後的產業衝擊,加上1997年前後,好萊塢對香港市場的密集宣傳與觀眾培養、香港電影本身創作疲乏、盜版猖獗,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外埠市場縮減等因素,導致香港電影從業人員,試圖尋找新市場與更多合作機會的努力。

在《臥虎藏龍》後的20年間,鄭佩佩又陸續接演了大量電影與電視劇,儘管這些作品重心已轉移到更多後進的年輕演員,在2010年《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之中鄭佩佩仍有吃重戲份,雖然外界對此作品的評價不一,但這部作為中港合拍片正好反應了香港電影產業的整體戰略。

面對2000年後香港電影本身面對產業、資本與賣埠的多重危機之下,由於2003年中國與香港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放寬香港電影進入中國市場配額的影響,使得香港電影一度思考該「西進好萊塢、東征中國市場」的路線之爭,最後由東征中國市場勝出。

在合拍片對於中國演員比例的要求,以及重點市場觀眾的改變下,香港電影逐漸失去了更明確的城市意象、在地語言與文化以及在地明星與演員,而導致「港味」的流失,也讓許多港片不再為台灣觀眾所熟悉,因此對於鄭佩佩的作品印象,或許很多人都停留在2000年的「碧眼狐狸」(或者是動畫片《變身國王》的依絲瑪(Yzma)台版配音)。

在2010年之後,鄭佩佩大量接演了中國市場的電視劇,其中也包含幾部網路劇,雖然戲份比重不若全盛時期,但鄭佩佩的演出就像是重要的調味劑,仍讓人眼睛一亮。

綜觀鄭佩佩的演員生涯,既輝煌璀璨更與香港電影產業緊密相連,從大銀幕到串流平台都能發揮其演員魅力,除了緬懷鄭佩佩的大量優秀作品,也懷念香港影視產業的黃金歲月。

延伸閱讀
安溥、吳慷仁「變臉」爭議:當聲援「太陽花」的台灣藝人祝福中國國慶
《熱浪會先殺死你》:「熱死人」不是形容詞,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