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分級4指標出爐

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台北報導】 國內哪些金控、銀行「大到不能倒」?金管會昨(26)日表示,目前正討論篩選標準,就資產規模、與金融業關聯度、可替代性及複雜度等四項指標計算,預計2018年中就會公布台灣系統性重要金控及銀行,屆時將要求更強的資本及監理方式,即2019年將出現金融增資潮。 在金融海嘯、歐債風暴後,國際間對於資產極大、對國家金融及經濟體系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都要求列明且強化監理,金管會預定今年必須完成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及金控(D-SIFIs)的篩選標準,接著會請這些銀行及金控試算與了解其資本結構。 這也是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上任後首次比較大的變革方向,即所有金融機構不再一視同仁,會分級訂定資本要求和監理方式。 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表示,目前正參考美國、英國、日本及新加坡的作法,訂出台灣的系統性重要指標,大抵上分四方向:一是資產規模占率;二是與金融市場的關聯性、發債餘額;三是可替代性,如存放款量及金融產業集中度;四是複雜度,即該金融機構承作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及持有有價證券等,各項目還會有權數,並不是資產大就一定入選。 但只要入選系統性重要的金控或銀行,銀行局將在明年中公布名單,且會修正相關監理法規,會要求這些重要性金控及銀行增加股本、非累積永續債券等第一類資本的比重,一般都會比Basel等要求的標準還要高,另外還會要如抗景氣循環資本等,對於這些重量級的金融機構還會更加強監理及關注。 同時被選出的金控及銀行必須限期繳交「復原及清理計畫」。莊琇媛表示,就是要列明一旦發生危急狀況時,這些金控或銀行有哪些資產可以變現、出售,讓自己在最快時間恢復正常經營。 由於台灣資產前幾大多是公股銀行,若真的被列入名單中,金管會還必須與財政部協商增資或處理方式,莊琇媛強調,即便明年中公布名單,要求增資,也會給予緩衝時間。因此銀行局預估金融機構即便要增資,也是2019年才會出現增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