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運用AI指引公布 客戶2大權益須獲保障

人工智慧(AI)可運用於投資理財,但衍生的風險不可不防。金管會今(20)日發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指引」,並公布目前金融業使用AI的最新統計。在377家受調查金融業者中,有108家導入AI,占比29%,其中進一步採生成式AI的有29家,占了27%,以銀行業最多。

據統計,377家受調查金融業中,銀行、壽險、產險、券商、投顧、投信業者分別有38家、21家、22家、64家、86家、37家接受調查,當中引進AI的分別有28家、13家、11家、16家、7家、8家。

金管會表示,在金融業利用AI的各種用途所占比重中,內部行政占20%,智能客服16%、風險管理10%、認識客戶和防詐10%、廣告行銷10%。以產險業為例,核保理賠自動化在業務上的使用名列第3;銀行前3大用途則為智能客服、內部行政、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客戶)與防詐。

不過,金管會提到,該指引屬於行政指導性質,並非強制性行政規範,類似指南及手冊,用意在協助金融業掌握設計或部署AI時應注意事項。各金融公會可加以引用,各自訂定自律規範,並納入各業者內稽內控中。目前銀行公會已訂有自律規範,證券期貨投信顧和產壽險公會也擬跟進。

金管會進一步指出,這份AI指引涉及客戶權益的2大部分,第1是公平性,例如運用AI系統產生的決策不能因特定族群,有不利的差別待遇,像是不能因貸款人身心障礙、年齡、國籍等因素,給予不合理的貸款條件。

第2是隱私性,主要是擔心AI系統收集資料,或決策判斷可能對客戶有重大影響。金管會官員解釋,由於AI模型必須輸入大量資料進行運算,之後從事分析或決策,但應避免資料外洩,也要採取「資料最小化」以確保客戶隱私。

金管會特別說明「資料最小化」,即是AI運算須用很多資料,但不能將客戶的有關資料全都拿來運用。比如預防洗錢或防詐時,是否須要知道客戶婚姻狀況,當判定影響不大時,就不必收集這些資料放入AI模型中。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