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國軍碰上中國民用無人機!當科幻工具變現實武器該怎麼辦

編按:8/25更新:

近日一張中國無人機拍到金門岡哨士兵的照片在網路瘋傳,無人機飛至金門前線二膽島上空,遭國軍士兵發現後丟擲石頭驅離。對此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24日回應,國軍於8月16日發現一架民用型無人機,通報警示後該架無人機即撤離。

無人機曾作為國家的攻擊武器,美國過去十多年間利用它狙殺恐怖份子,並造成無辜傷亡。2004至2013年,美國中情局發動的無人機攻擊在巴基斯坦總共殺死的人數至今只有一個粗估的數字,意即「只看得到殘骸,連自己殺了多少人都不知道」。

無人機是怎麼從科幻電影情節走出,成為國家的利器?

以下為2016年原報導:

在一些二流的科幻片中,常會有以下的情節:邪惡的恐怖組織在地球周圍部署了衛星,這些衛星上有雷射死光,可以瞬間擊中並毀滅地面的某個城市,通常是舊金山、紐約或華盛頓……。

這樣的科幻聽起來荒謬,但事實上,它已經換了一個方式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對調了方向。現在的美國空軍飛行員,可以在家鄉的某個貨櫃中,看著電腦螢幕,透過衛星操縱飛行在數千哩之外的無人機(drone),瞄準並發射飛彈炸死「恐怖分子」。

而過去這十多年,美國已經用無人機在地球另一端(主要是巴基斯坦和葉門)炸死數千人,其中也許有一小部分恐怖分子,但更多的是無法確定身分、只有危險嫌疑、甚至根本是「間接傷害」的無辜百姓。他們甚至還有個習慣,是為了確保目標被殲滅,只要炸完之後看起來還有人會動,就再炸第二次。這造成許多第一時間趕來搭救的村民、親友、鄰居都跟著陪葬。

這樣的行動本身不僅躲在暗處,毫無預警,還強硬飛入他國領空,炸死嫌疑者及其身邊的人,這些都可能犯了戰爭罪。而執行這些勤務的士兵,因為距離遠而感受不到死亡的重量,日復一日的輪值切換卻帶來心理混亂。其中一人在數據上看到:自己總共殺了629條人命,那一刻他說︰

在CNEX影展的《遠距殺人計畫》(DRONE)裡,有個圖表是這樣顯示的:2004至2013年,中情局發動的無人機攻擊在巴基斯坦總共殺死的人數是:「2,537至3,646之間」──這「之間」是什麼意思?意思是:爆炸發生後,美方在攝影機上只看得到一堆殘骸,連自己到底殺了多少人都不知道。

更不用說,這其中有將近200個孩童,有不到1千個確定是一般民眾,而剩下2千人根本不知道是誰。確定的恐怖分子,只有49個。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輕易、最無負擔可以在國外暗殺人的時代。而雖然執行者是空軍,理應受到軍法的嚴格監督,但因為包裝在中情局的秘密行動之下,基於保密原則,也就沒人可以監管。而執行這些任務必須具備的能力,其實跟打電玩非常像,於是美國軍方開始投資遊戲公司,和他們合作開發出能幫忙篩選、訓練無人機駕駛的遊戲。

2013年,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受害者家庭前往美國國會作證,其中13歲的男孩說:我再也不喜歡晴天了,因為唯有陰天的時候,無人機無法出動,我才可以稍稍喘一口氣,不用處在隨時被炸死的焦慮中。

科技的發展不只可以偏離人性,還可以把人世間的醜惡加倍放大。這就是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天眼行動》Eye in the Sky

由艾倫・里克曼(Alan Rickman)主演的《天眼行動》講述一場由英美主導,發生在非洲奈洛比的無人機攻擊行動,透過層層命令授權的往返,討論現行體制對此種攻擊的處理,最終更帶出「面對國安利益,我們能容許自己波及無辜到什麼程度?」的捫心自問。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

《巡弋狙擊手》Good Kill

由伊森・霍克(Ethan Hawke)主演的《巡弋狙擊手》則是聚焦在執行任務者的心理狀態。原先駕駛戰鬥機翱翔天際的飛行員,從此不再有造訪青天的機會,而是在小小的貨櫃裡進行日復一日的遠距攻擊。空虛感加倍,殺人的心理陰影卻無法減少……。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

歐巴馬政權的負面遺產

反恐戰爭始於小布希時代,但歐巴馬政權動用無人機攻擊的數量是前者的八倍。無人機行動相對便宜,而且保證不會造成自己人傷亡,這也是為何美國民眾過半數支持這個選擇。問題是,距離削弱了臨場感,讓殺害面貌模糊的人變得容易,這也讓科技的進步再一次反映成為戰爭地位的懸殊。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
科技的邪惡面貌: 殺手無人機 圖/CNEX紀錄片影展.Pixabay.天眼行動.巡戈狙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