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度冬鸕鶿漸減 去年剩不到6200隻

每年10月底至翌年4月初,當東北季風颳起,成千上萬的鸕鶿便會成群結隊、千里迢迢飛往金門度冬,年復一年,造就當地特殊的冬季景觀。但近年因棲地遭受破壞、劣化,這群「黑羽大軍」的數量也開始減少,根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統計,去年僅剩不到6200隻,對於環境生態保育,不可不重。

為瞭解鸕鶿的遷徙行為、活動模式、夜棲地環境偏好與現況,金管處自2020年起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教授丁宗研究團隊執行為期3年的「金門鸕鶿遷徙與生態研究」計畫,期透過日漸普及的衛星定位追蹤器,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一窺鸕鶿的完整面貌。

金管處指出,研究團隊隨機為鸕鶿個體安裝GPS-GSM追蹤器記錄遷徙行為,根據衛星追蹤回傳點位發現,金門度冬鸕鶿於春季陸續由金門往北飛越中國東南丘陵及長江中下游流域,於渤海灣、萊州灣、遼東灣及黃河出海口一帶停留休息多日後,再四散至繁殖地;秋季遷徙時亦沿著相似路徑南下。

此外,研究團隊亦解開金門度冬鸕鶿繁殖地之謎,目前已知金門度冬鸕鶿的繁殖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達里諾爾湖與崗更諾爾湖,以及蒙古國貝爾湖。

金管處表示,近年金門內陸水域受到清淤、引水、非法網具設置等人為操作影響,以及降雨量連年降低,加上水域周邊的木麻黃林面積縮減及破碎化,均影響鸕鶿夜間棲息情形,南下度冬的族群數量也從每年平均8000至1萬隻,逐年下降至去年僅剩6138隻。

金管處副處長黃怡萍說,持續執行鸕鶿主要夜棲地族群量及行為監測,並動態調整鸕鶿族群監測時間、地點與方法;針對轄區範圍內的鸕鶿主要夜棲地,執行外來入侵種植物清除與適地適種的苗木補植等棲地復育措施,盼鸕鶿族群與溼地生態系統永續發展,金門持續作為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線上候鳥的快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