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放流大鱗梅氏 期待現生機

→金門昨於太武山植物園放流,進行移地復育。(李金生攝)

中國時報【李金生╱金門報導】 1920年以後在台灣野外絕跡,2001年才於金門重新發現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大鱗梅氏■,金門縣水試所昨於太武山植物園生態池放流300條,首度進行移地復育,期待再現盎然生機。 大鱗梅氏■是初級淡水魚,生活於河川中下游靜緩水域,屬雜食性,以蜉蝣動物為食,但在台灣野外已消失90餘年,2001年才於金門重新發現,由於族群不斷減少,2009年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加以保護。 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主持的研究團隊在2013年調查發現金門也僅光前溪仍有穩定族群,為避免大鱗梅氏■也在金門消失,因此在陳義雄研究團隊和清大教授曾晴賢等人的協助下,進行系列搶救措施,包括趕在光前溪棲地惡化前,將部分族群個體移出保種,以達移地保育的目標。 在縣政府團隊與學者專家的努力下,目前已復育2萬餘隻新個體,包括進行浚深河道、遷管補水及移除外來種如吳郭魚、朱文錦、錦鯉,並避免河川邊坡水泥化後,估計族群也有6000隻左右,整體保育成果讓人振奮。 昨天上午在副縣長吳友欽的帶領下,100餘位正義、卓環國小學童和社會人士在太武山植物園參加首度移地復育,為避免移地復育族群基因「窄化」問題,特別選擇光前溪流域在101年旱季搶救的100尾成魚種魚,加上水試所從這批種魚復育出來的200尾新生子代,一起放流重返大自然。 吳友欽強調,移地保育在建立本島保種與現地保育雙重目標,同時也維護族群基因遺傳多樣性,未來持續進行的原生棲地魚種調查與後續長期的監測數據,將作為日後推動水域生態保育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