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潮間帶多樣性 新物種好迷人

金門擁有長達130多公里的美麗海岸,加上緊鄰大陸、地處福建省東南方之廈門灣九龍江出口,提供周圍海洋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造就金門極具多樣性的美麗潮間帶。長期觀察地區生態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潮間生物高達數百種,光是「海蛞蝓」就逾200種,而且一半是未知種,甚至可能還會發現新物種。

洪清漳說,金門早期是戰地,在長期軍事管制下實施「海禁」、到處布滿地雷,除了漁民、蚵農,很少百姓可以自由親近四面環繞的海洋;加上老一輩長者對大海敬畏,嚴禁子孫接近海邊,進而讓金門的海岸線少了人為介入,生態保存得以更加完整。

洪清漳指出,金門與大陸僅一水之隔,水文環境可謂一脈相連,有著與台灣截然不同且的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態。他舉例,過去一般生態學家認為金門地區的「海蛞蝓」只有寥寥幾種,但在他長年觀察下發現至少逾200種,而且其中有一半是未知種,像是「弘氏隅海牛(Okenia Hiroi)」、潛水界稱作皮卡丘的「觸手角鞘海牛(Thecacera Boyla)」,都是台灣未曾記錄過的。

此外,「Proctonotidae隱腸海牛科」很有可能是世界第一次新發現的物種。他更在2019年以自己發現命名的全球新物種「金門鐘螺(Calliostoma hungi Huang & Fu)」登上國際期刊,也是海洋生物中第一個以金門為名的新物種。

洪清漳說,金門有很多岸邊的潮差高達6公尺,加上多為沙岸,海水混濁不適合潛水,只能等大退潮時才能就近觀察,但偏偏大退潮多在天亮或天黑時間,1天最多只能去1個潮間帶,不是在地人難以長期觀察。不過他也建議,可透過社區認養的方式培育在地解說導覽員,推動「沉浸式」旅遊,讓世界各地遊客一起體驗金門潮間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