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5】最佳劇情片戰力分析 《誰先愛上他的》力戰群雄

第55屆金馬獎5部入圍的最佳劇情長片,分別是《誰先愛上他的》《影》《我不是藥神》《地球最後的夜晚》及《大象席地而坐》,其中有2部片是首度拍攝劇情片的新導演作品,也有像張藝謀這樣資歷深厚、名滿國際的導演作品,亦有改編真人實事、替弱勢族群討回公道的劇情片,把2D與3D轉換結合的電影形式也有,挑戰電影表現的各種可能。

《誰先愛上他的》(Dear EX)

台灣社會從2016年起討論婚姻平權議題,一直到現在熱度始終未曾稍減,甚至隨著公投綁大選而進入激烈的火力四射。此時出現《誰先愛上他的》,恰好提供不同的角度,討論這個議題。

電影有相當通俗的開場,單親媽媽帶著兒子,跑去小三住處追討亡夫的保險金,立刻與小三吵成一團。但定眼一瞧,這位小三其實是個男的,跟亡夫原來才是一對相愛的同志戀人。簡單的劇情,卻因人物設定的翻轉,讓整個故事變換出全新的趣味。

但《誰先愛上他的》精采的地方,也在於性別、性向、立場的轉換,不管是身為第三者的阿傑、家有逃夫的劉三蓮、還是好奇老爸為何拋妻的宋呈希,電影把他們的痛苦與情感並呈,在彼此苦苦相逼的過程中,都找到了答案。雖然影片對於宋正遠這位「始作俑者」的描繪甚少,卻也凸顯3人對於亡者的不捨與依戀。

對於一部發生在台北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特意拍出顯得雜亂、老舊的一面,沒有光鮮的場景,卻有意外的親切與寫實,成就打動人心的魅力。

《影》(Shadow)

張藝謀在《影》拋棄了過往古裝片五顏六色的執著,改以水墨畫般的黑白畫風,點出真偽的界線。(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張藝謀在《影》拋棄了過往古裝片五顏六色的執著,改以水墨畫般的黑白畫風,點出真偽的界線。(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張藝謀在連續多部大製作電影遭受負評之後,在《影》抹除了之前的缺失,也企圖挑戰自我。

故事改編《三國荊州》,但其實是翻拍黑澤明的《影武者》,劇情時空也全部架空,讓張藝謀有可以放手發揮的空間。透過身形落魄的子虞,以及子虞的替身境州,不斷質疑真偽的界線,讓政治充滿驚心動魄的攻防。整部片幾乎只有黑白二色,充滿太極的隱喻,加上模仿水墨畫作的基調,不像他過往的古裝作品,充滿五顏六色的誇張視覺,這次顯得沉穩許多。

以往武打場面,張藝謀相當著迷「數大就是美」,雖然《影》片中依然有這樣的安排,但看得出來他在處理短兵相接、近距離暗殺等場景,顯得更有劇情張力、凸顯生死交關的瞬間。張藝謀一直擅長處理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只是以往很難在古裝大片找到施力點,這次透過鄧超扮演境州這個角色,總算有他發揮的空間。

《我不是藥神》(Dying to Survive)

透過一票不起眼的小人物團結自力救濟,《我不是藥神》點出每個生命的求生掙扎的重要。(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透過一票不起眼的小人物團結自力救濟,《我不是藥神》點出每個生命的求生掙扎的重要。(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中國大陸影壇近年風風火火,不論票房、明星都是話題焦點,但發達歸發達,鮮少有賣座大片好到能夠角逐金馬獎。今年總算開了先例,《我不是藥神》不僅擠入影史票房前5名,也入圍了金馬獎。

改編真人真事,電影則添加了更多曲折的戲劇性效果,程勇本來是在上海賣印度神油的小店生意人,但隨著生意下滑、債台高築。偶然間白血病患者拜託他從印度走私一款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片中稱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學名藥,因為同樣療效的專利藥在中國貴到不行。程勇因此發了大財、遭到警方查緝,也忘了這些病人。直到某天病友再跟他求助,他才想起自己原本可以救人。

身兼男主角與監製的徐崢,從以前就擅長小人物的喜劇路線,《人在冏途》系列證明他完全理解瘋狂喜劇跟平民百姓的喜好。《我不是藥神》拋棄了喜劇風格,更深入呈現這些病入膏肓、只想活下去的小人物面貌。電影前半部展現他們不僅是社會看不起的各種低端人口,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對照後半部程勇被他們的垂死請求所打動,眾人只是想活下去的單純願望,成為他寧願拋棄財富,跟警方不斷周旋的動力。

儘管電影把「買不起藥只好等死」的現象,簡化為於專利藥廠把持市場,而不是整個醫療體制對於學名藥的諸多干預、剝奪病患生存權。但《我不是藥神》的確在嘻笑怒罵,甚至有點煽情的劇情中,展現了小人物跟體制環境的對抗,眾人成為命運共同體的破斧沉舟,也是某種程度的社會革命。

《地球最後的夜晚》(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地球最後的夜晚》把2D與3D影片結合在一起,探討人與夢境的關聯。(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地球最後的夜晚》把2D與3D影片結合在一起,探討人與夢境的關聯。(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導演畢贛在《路邊野餐》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之後,獲得更多資源,在《地球最後的夜晚》大展身手,專注在他最想拍攝的題材。

《地球最後的夜晚》幾乎沒有主要的劇情,主要在討論人與夢境之間的關聯,儘管故事圍繞著貴州的凱里市,但也幾乎看不到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只發現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都被困在這裡。但這樣的設定其實有很大的劇情漏洞,因為湯唯扮演的角色萬綺雯,其實可以離開這地方,因為她本來就是外地人,既沒有欠債要還錢、也不是等愛人回來,但就是一直賴在這裡。

影片最大的噱頭是結合了2D與3D,後半部長達60分鐘的3D影片呈現的夢境更是一鏡到底,3D的部份把影片前半段的各種設定,做了清楚的交代跟解答(但湯唯為什麼走不開,還是沒講清楚)。只是這個花費許多人力物力的一鏡到底,完全被成本只有新台幣88萬元的日本片《一屍到底》給徹底破功,因為《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沒有比較特別,也沒有翻轉劇情的新意,而拍攝成本高達新台幣2.2億元。

至於畢贛想討論人與夢境的關聯,也沒有比《全面啟動》突出,甚至連80年代恐怖片《半夜鬼上床》都比不上。

是的,電影看到一半要帶上3D眼鏡很有意思,在3D影片跟著主角走了一圈也很有趣,好像在玩VR。但如果真的要玩VR,觀眾就去玩VR就好了呀。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大象席地而坐》片長相當考驗耐性,透過不斷的長鏡頭,交代4個被現實所困的人物。(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大象席地而坐》片長相當考驗耐性,透過不斷的長鏡頭,交代4個被現實所困的人物。(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長達3小時55分鐘的片長,《大象席地而坐》幾乎是考驗觀眾的耐性,但即使影片有步調稍嫌緩慢的缺點,卻能在看似毫無關連的人物中,慢慢地集中起來。

在內蒙古的某個小城,故事就從這天一大清早開始,韋布在父親的破口大罵離開家園去上學。走下破爛的公寓,他盤算不如去投靠奶奶。就從這裡開始,片中每一個受不了現狀的人,都忍不住想到滿州里有間動物園,聽說那裡頭有一頭大象,什麼事也不坐,成天就坐在那裡。這個「聽說」本來是一個烏托邦,慢慢地,大家都想去那個地方一探究竟。

有很多電影都喜歡強調素人演出,認為可以增加故事的說服力。《大象席地而坐》恰好不是這樣,幾乎一場戲就是一個長鏡頭的方式,這樣的作法看似很像是紀錄片,但又增加了表演與調度的難度。隨著登場人物的增加,逐步交代劇中人的一天遭遇,長鏡頭又巧妙地讓劇中人彼此交錯,冒出各種出其不意的安排。《大象席地而坐》把長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無論是學校樓梯間的推撞,巷子裡頭狗打架,都可以看到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發揮到極致的創意。最後觀眾都會忍不住想,這場戲的長鏡頭結束時,又會有怎樣的轉折。因此電影長度雖然落落長,還能保持觀眾的好奇心。

當然影片也有不夠好的地方,片中人與人吵架、衝突的時候,都不是那種激烈的攻防,而是懶得回你,停頓個兩秒才會開口。這種「搭不上話」「不想回話」的頹廢,也像是劇中那些徬徨、迷惘的人物,面對無所適從的困境,只能羨慕在滿州里動物園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


更多鏡週刊報導
【金馬55】處女作也是遺作 金馬新導演入圍者去年已自殺身亡
【導演手記】《誰先愛上他的》 我螺絲都鎖得特別仔細
徐譽庭偕邱澤包場觀賞《幸福城市》 導演暴力美學謝盈萱全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