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數位轉型 面臨新課題

工商時報【童啟晟】 全球銀行業已經全面步入數位化時代,銀行紛紛實施與制定數位化創新戰略。但是,數位轉型的成效卻無法彰顯,歸結原因,各家銀行沒有清晰的數位化藍圖,包括由此延伸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如何推動創新從概念到具體化為可實施的數位化藍圖?如何讓銀行數位轉型的亮點產生真正效益?如何提升整個組織能量進而轉變成的「數位服務提供業者」? 銀行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當然也面臨新的挑戰,包括:萬物聯網下資通訊安全的因應,如身分驗證以及文件、資料管理等領域,不斷有創新的資通訊安全技術產生,其次,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於效益提升、營收增加並不顯著,銀行業積極藉由新技術改善金融產品與服務流程,但應用案例多半是落在各業務單位,無法彰顯整體組織的策略價值。再者,銀行對於資訊科技在「數位轉型」的角色曖昧不明,究竟是被動因應或是積極進取?是研發或是營運?是資訊或是技術?甚或是兩者皆是?更遑論有戰略或戰術的對策。最後,則是業務部門與行銷部門間的巨大鴻溝,無論是在專家意見的採納,甚或心態與本位主義的迷思上,都是銀行業必須克服的課題。 若從產業動態、快速變化的角度思考,並以掌握解決銀行自身問題的過程為主軸,則銀行的數位轉型下策略路徑的發展,可制定一年、三年、五年的目標。在五年的目標,包括設定自己成為區域中最佳的數位化(技術)銀行,甚或是一年至少能達到1,000萬美元的淨利目標。 在三年的目標,包括如何將現有的專利與技術能力輸出,或是在組織內進行跨部門的內包與雲端運算暨服務(無論是PaaS或IaaS或SaaS)。一年的目標,包括如何制定發展計劃並開始實施,進而盤點至少三項能在市場勝出的關鍵既有優勢,最後則是組織的再造,透過處理組織架構上的溝通磨合問題,讓組織的溝通、處理速度可以跟得上專案執行過程中的快速變動。 ◆數位轉型的策略路徑 首先,讓銀行的整體戰略目標與董事會(或管理高層)保持一致,進而建構一個組織再造的專案計畫,並尋求人力資源部門的協助與支持。 其次,盤點審視與分析目前IT環境的優勢、弱點與機會、威脅,包括一、衡外情:觀察全球銀行業數位轉型的發展趨勢;二、量己力:審度銀行自身的優劣勢,進而在策略的選擇上,進行取捨與優先順序的安排。 再者,訪視組織內部的資訊部門,特別是了解第一層幹部(系統開發部、系統管理部、資訊作業管理部、資安部、安管部、研發部、資料倉儲部等主管,約莫在10人以內)與第二層幹部(各部門下面設置的科長或組長,例如系統開發部會再設置開發一科、開發二科、開發三科等,約莫在30人左右),他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與需求。 另一方面,傾聽組織內所有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進而開發各種應用的產品與服務,如通路客戶的數位體驗、數位鑑價服務、適時適地性行銷服務、人工智慧的財富管理服務、數位行銷、ATM詐欺防治等,當然也包括傾聽組織外部的各種意見。 最後,銀行應制定五年策略發展路徑,亦即「量己力」式的「策略選擇」。經典型策略:因應「能夠預測,但無法改變」的環境,進而制訂「做大」的策略;適應型策略:因應「無法預測,也無法改變」的環境,進而制定「求快」的策略;願景型策略:因應「能夠預測,也能夠改變」的環境,進而制定「搶先」的策略;塑造型策略:因應「不能預測,但能夠改變」的環境,進而制定「協調」的策略;重塑型策略:因應「企業資源嚴重受限」的環境,進而制定「求存」的策略等,都是數位轉型時代下,銀行可採取的嶄新思維。 未來三到五年將是台灣銀行業策略聯盟與群雄並起的重要分水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因為所謂「真正的適者並非體質最強壯者,而是最適合所處環境者」,最鮮明的案例就是柯達、諾基亞、百視達等,當時擊敗了所處產業的所有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所以我國銀行業的CEO們應該要戒慎恐懼、謹慎應對、積極布局,包括部署實施數位化創新戰略和金融科技投資、推動數位化的業務模式變革,與金融產品暨服務的創新。 ◆參訪相關標竿企業 甚至應該尋求參訪借鏡全球「數位轉型」標竿企業的機會,包括銀行巨擘如花旗、?豐、摩根大通、西班牙桑坦德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荷蘭ING銀行、澳洲聯邦銀行、星展銀行、第一資本、瑞信銀行、平安銀行等國際數位化領先的前段班銀行,剖析其數位化創新戰略地圖和實施路徑,另一方面,亦可以考察全球金融科技的獨角獸如螞蟻金服(中國的平台經濟獨角獸)、N26(德國的網銀獨角獸)、Revolut(英國的跨國支付平台獨角獸)、Stripe(美國的跨國支付平台獨角獸)等,來面對並防禦金融科技浪潮下這些競爭對手的顛覆性改革,相信未來只有真正將數位化與創新融入自身基因的銀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立於不敗之地。(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童啟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