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居住正義/銀髮族難安居 雙老困境浮上檯面

台灣人老得快,讓不少人擔憂老了以後該住哪。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灣人老得快,讓不少人擔憂老了以後該住哪。記者潘俊宏/攝影

生而為人,都應該享有居住的自主性和尊嚴,如果社會無法提供,就不符合正義原則。台灣明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適合健康與亞健康老人居住的銀髮宅數量卻很少、服務也有限,難以安老已成社會危機。

一對年近九旬,在傳播界頗知名的大學教授夫婦,去年在學生力勸下試住某養生村,免得長期「老老照顧」稍有差池,但是還沒住滿一個月,兩人便倉惶「逃回」台北市仁愛路的住家。他們說:「最受不了每天時間一到,就要早早下樓排隊吃飯!」趕集似的團居生活,讓兩人適應不良。

在花蓮富里鄉的小村子,只能彎腰走路的吳奶奶已經八十好幾了,她的子女都在北部打拚,一個人住在通往六十石山小路旁的平房裡。孤獨的她,天晴時就坐在前院的籬笆樹下,等待久久才路過的鄰居,只為找人說上幾句話。「去年那次颱風怕淹水,我還幫吳奶奶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當時擔任村裡巡守隊長的蔡盛通說。

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470萬人、占比20%,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個是老人。另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1季,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房屋有483.2萬戶,老屋比率直達52.4%,但是,這還只是全台平均數,以老教授所在的台北市為例,老屋比率突破七成,其中一半是五層樓以下沒有電梯的老舊住宅。

居住韌性不足

老人住老屋,雙老困境下的銀髮族難以安居,成為不少家庭的共通性困擾。即便健康的老人家願意轉移陣地,另覓新住所開啟第三人生,眼下會碰到問題,也包括,市場有多元、足夠且平價的選擇嗎?銀髮宅需要特別考慮的硬體設計與細膩的居家服務是否到位?這些問題,對老人居住韌性考驗日益沉重。

「老人居住問題不能簡化為福利問題,」無齡創意執行長柳智升直言,人口老化如同難以反轉的慢性病,要與之共存,就得跳脫既有框架。首先,政府不應將所有65歲以上的人都納入照顧族群,「這樣才能讓最需要被照顧的人,得到照顧資源。」

柳智升是「幸福久久窩」的經營者,他在台北捷運中山站附近推動全齡宅,透過「以租安老」的社會創新實驗,幫助高齡者換屋、租屋,取得安老住所。

這是觀念上的大翻轉,根據統計,台灣四百多萬老人中,有失能、失智、臥病等照顧需求的人,約有5%,此外,目前申請政府長照2.0補助的老人家,則約有10%,「這15%的長者,要靠政府的長照服務與機構來滿足,但另外85%的健康、亞健康長者,則應透過市場來服務他們。」明道大學代理校長林博文說。

「銀髮宅是政府要迫切處理的課題,處理不好,社會壓力會升高,也會衍生更多的高風險。」剛卸下內政部政務次長,轉任國家住都中心董座的花敬群建議,政府應從國安角度看待高齡居住問題,預防風險擴大。

「我要給你們一個樂觀的訊息,」有別不少專家憂心忡忡看待老人居住議題,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分析師黃毓瑩卻從不同角度分析,台灣65-75歲的嬰兒潮世代,歷經了台灣經濟起飛,他們是財富累積最多的一群人,當他們邁向高齡,也將為銀髮產業注入豐厚的動能,「現在起,將是台灣真正推動高齡產業的起跑點!」

產業政策空白

黃毓瑩此話不假,市場也早有反應。享有盛名的長庚養生文化村,在歷經20年虧損,財務終於在今年打平,養生村主任杜素珍說,「疫情結束後,去年起,(住宿)需求大爆發,我們準備三年內儘快開出500間房」。長庚養生村早年規畫容納4,500名住戶,卻是走了20年才住滿1,000人,如今銀髮住宿需求升溫,還有近2,000人等待入住。

市場浮現高齡居住需求的另一明證,也在於,新進參與者變多了。

例如,知名的捷運聯開宅業者日勝生,將事業延伸至鎖定銀髮族的康養地產服務,旗下苦心經營五年的樂陶居中和館,今年開始盈利,除了出租,日勝生也推動另一品牌「日初不老莊園」,提供附帶康養服務的出售型樂齡宅。台灣房屋在新竹關西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同樣也以帝寶級的養老宅作為號召。另外,像柳智升這樣的「社會實驗家」也不少,有人主攻青銀共居,也有像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另闢蹊徑,專攻服務,試圖為不同階段的高齡者帶進不同服務。

這場鎖定高齡者居住問題的「寧靜革命」正要開始,黃毓瑩直言,從市場角度來看,政府政策太慢,高齡友善住宅的名稱法源不明,政策扶植對象也不清楚。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蔡芳文,曾受邀為總統賴清德撰寫希望工程建議,他說,「像長照政策五年才檢討一次,總統一任四年,根本趕不上!」當銀髮海嘯襲來,高齡者還有多少個五年可以等?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獨/與夏克立離婚真實內幕? 黃嘉千驚人預告:驚心動魄
女大生圖書館收男生神秘紙條「以為桃花來了」 打開一看秒社死
媳婦新車遭婆婆擅自借出!大姑攜全家「南部爽玩3天」 網傻眼:直接報警
別再買NY起司餅乾!赴日必購1伴手禮 網讚價格「頂到不行」:台灣貴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