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拆解總回收率可達8成 台南大學新技術超越業界水準

為降低車輛在市區的排放污染,政府推動綠色運具,雖然街上跑的電動汽機車越來越多,不過鋰電池壽命到期時也將成為廢棄物。

台南大學張家欽教授團隊為此研發完全回收技術,可分離鋰電池的正、副極材料與電解液,並回收其中高價金屬,電池拆解總回收率超過8成,高於業界的6成。

張家欽教授解釋,「在沒有產生熱裂解的情況之下,東西就不會黏在一起比較好分離,當比較好分離的時候,後面回收率就會是高的。」

新技術成功克服安全性問題,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高價金屬,也能取出純度很高的石墨。

環境部表示,電動機車電池年限約8年、汽車12年,預估分別在2026與2030年開始排出,因此已經著手鼓勵更多研發創新,希望讓綠色運具的鋰電池能夠回收再利用。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基金管理會分組長翁文穎表示,「過去回收大概就是投入煉鋼摻配料,如果能夠做為化工原料,甚至於發展回用到電池電芯的技術的話,都會把它作分類補貼。」

環境部預估電動機車鋰電池2026年起排出量約在1、2千公噸,汽車鋰電池則是2030年起將排出8千到1萬公噸。

至於廢棄鋰電池是否能直接變成再生鋰電池,張家欽教授則表示,在實驗室已經成功研發,但尚未到達商業生產這一步。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北市攝影器材工作室著火 疑鋰電池充電爆炸導致
環署、工研院研發低成本萃取技術 廢鋰電池可望留國內處理
奠定鋰電池基礎 美日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