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化工跨業合作碳捕捉再利用 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亮相

國內首次結合鋼鐵業、化工業的碳捕捉再利用「跨業合作」計畫有成!經濟部今(2日)宣布,中鋼投資2億元建置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結工研院的碳捕捉再利用技術,進行碳循環再利用的技術驗證,預估年減碳量4,900噸。。

圖片
工研院與中鋼公司合作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場」今(2日)舉辦落成典禮。圖左起為: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大連化工董事長林顯東。取自經濟部技術處

未來中鋼規劃將與化工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計畫驗證商業模式,成功後將共同成立碳循環經濟園區,預估年減碳量更可望達290萬噸,相當於7,45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納量,開創綠色產業鏈新商機。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全球已超過130 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目標,各國或區域經濟體將實施碳關稅制約碳排放,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目前政府已規劃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方向,並將輔以12 項關鍵戰略制訂行動計畫,以落實淨零轉型。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指出,中鋼已結合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經營發展雙主軸,而「鋼化聯產」先導工場的建置則與中鋼新願景相互呼應。中鋼後續將和石化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規劃,驅動台灣產業淨零轉型,打造碳資源整合供應鏈。

翁朝棟說明,「鋼化聯產」是中鋼公司邁向2050碳中和的重要關鍵路徑之一,鋼化聯產將以三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為建立「實驗室及先導工場」,結合工研院技術進行合成化學品的應用技術研發及驗證;第二階段將攜手化工業夥伴建起可實際商業化生產化學品的「示範工場」,期盼每年可以達到實質降減排碳24萬公噸;第三階段,期望在國家減碳策略的推進下,共同來促成「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攜手各業夥伴建立起碳循環產業聚落,年減碳量預計可達到290萬噸。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2050 淨零排放是一項跨世代、領域及產業之轉型工程,對未來30年經濟發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高雄在發展鋼化聯產具有地利優勢,擁有鋼鐵及化工產業聚落,因此拓展「碳資源」整合更能發揮優勢效果。

長春石化總裁林書鴻表示,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在半導體製程中有許多高精密製程,需要用到高純度濕式化學品,若要打進台積電五奈米、甚至三奈米、二奈米的供應鏈,化學材料純度必須達到PPT(兆分之一)等級的高標準,長春技術已可達到半導體製程上的嚴格要求,更成為台灣半導體最堅實的後盾。

他說,全球都在積極節能減碳,長春三年前就開始研究減碳技術,長春營運超過12年的醋酸廠一年就可以吃掉12萬噸的CO2,是獨創的技術。加上中鋼本身有很多建廠經驗,工研院則有很多技術與人才支持,若能透過鋼化聯產的合作與搭配,相信未來對淨零減碳能做出更多貢獻。政府現在積極推動綠電或太陽能等潔淨能源,但同時也面臨土地缺乏困境,林書鴻也呼籲政府,對企業來說,鋼化聯產也有相同問題。長春擁有許多寶貴的技術與經驗,期望政府能大力支持鋼化聯產合作計劃。

圖片
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是結合工研院之碳捕捉再利用技術,進行碳循環再利用的技術驗證。取自經濟部技術處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這次工研院與中鋼共同驗證的三項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電解水產氫系統。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將中鋼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及「電解水產氫系統」,製成如甲醇、甲烷等綠色化學品來成為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取代化工原料必須由國外輸入的作法,提升成本競爭力。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