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肌腱炎當作車禍後遺症 妙齡女關節炎痛到只能躺平曝病友辛酸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持續對關節造成破壞導致手變形(圖/資料照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持續對關節造成破壞導致手變形(圖/資料照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

42歲的陳小姐,20年前曾發生車禍後就開始出現肌腱炎,但使用消炎止痛藥半年後未見好轉,檢查才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現時已經因疼痛無法打蛋、揉麵團,被迫放棄烘焙志業;醫師表示,許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只發生在長輩,但其實好發於30至50歲的青壯年,很多人以為只是媽媽手、肌腱發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職業傷害,在關節持續遭破壞的情況下,約四成患者十年內恐釀成日常功能障礙。

陳小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是種持續且錐心的痛,嚴重時更禁不起別人碰、自己也不敢動。回想起過去發病最嚴重的時候,整天只能躺著而已,幾乎整晚不能入睡。此外很多人不知道任何年紀都可能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也不認識疾病的嚴重性,認為當時她年紀輕輕怎麼沒去上班?聽到別人的耳語,都會有股自卑感。此外也曾經因外觀與常人無異,幾度因為坐了博愛座,被陌生長輩喝斥。甚至被迫放棄開麵包店的夢想。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蔡昀臻表示,許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只發生在長輩,其實好發於30至50歲的青壯年,因初期症狀易誤認成媽媽手、肌腱發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職業傷害,因此延誤就醫,超過八成患者可能在發病前兩年便出現關節損傷、約四成患者十年內恐釀成日常功能障礙。

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青壯年病友除了多痛二十年,也須一生與疾病共處,常擔心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自理,同時發炎物質也會攻擊其他器官,造成心臟、肺臟等重大併發症,因此穩定控制病情相形重要。

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示,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2022指引,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達標,須於治療三個月內至少改善50%的疾病活動度、治療六個月內達成緩解以及低疾病活動度。但臨床觀察,病友對於疾病及治療有許多迷思,包含認為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藥物會越吃越多、病情沒起色而認為「藥沒有用」等,影響治療順從性,無法達標、緩解,並且讓心情更沮喪。

盧俊吉說,即使是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且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即使達到減藥條件,也要採取「階段性減藥」。許多病友反應「吃藥吃到怕」,可與醫師討論,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推陳出新,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可依病友狀況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劑量,不一定越吃越多;此外,部分藥物須一至兩個月才產生療效,且病情起伏與生活作息、運動飲食也有關,須靠定期評估疾病活動度判斷,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陳小姐自確診第三年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至今,加入病友協會後,她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從講座課程了解醫病溝通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治療,逐漸能對病情侃侃而談、學習共處,目前已能夠生活自理,不用事事麻煩他人,已是最滿意的狀況。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三十年來,幫助無數病友提升治療動力與心靈支持。包素娟理事長呼籲社會為病友提供三關:「充足照護資源,關注病友身體」、「心理盼你同理,關懷病友需要」、「醫病共享決策,關心病友需求」;今年協會也釋出30個免費入會名額(申請連結,聯繫電話:02-2822-7495),以及心理諮詢等服務幫病友打氣。

左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陳小姐、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包素娟、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蔡昀臻(圖/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提供)
左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陳小姐、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包素娟、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蔡昀臻(圖/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提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50歲以上染過水痘者注意! 每3人就有1人恐染皮蛇
獨家/新「小孩殺手」現蹤!超難驗出 幼童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肺白了
獨家/致死率五成!禽流感恐大流行 病毒專家施信如籲「這武器」趕快買
獨家/先別管殭屍病毒!「幼童呼吸道殺手」肆虐 黃立民曝驚人傳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