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別人在你車上放東西千萬別拿,可能是迷藥?情境劇誤導

網傳一段影片,片中歹徒拿噴瓶將不明物質噴霧在衣料上、掛在路邊停車的後照鏡上,隨後女性車主取車時拿起查看,並有抖開、前後翻看等動作,開啟車門後昏倒在駕駛座上,躲在附近的歹徒伺機劫走財物。但專家表示,與該情況最類似的電影情節,是用一塊布沾滿乙醚摀住被害人口鼻 5 到 10 秒,並非影片中的開放空間,且乙醚有刺激性味道、被害人會有警覺,傳言影片並不合理,另外刑事警察局也並無接獲相關案例,網傳影片訊息容易造成誤解。


路邊車放迷藥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出門在外,多注意一下,別人在你車上放置任何東西,不管是不是妳的東西,千萬別用手拿,也千萬別抖開,因為可能有某一種特殊的東西,可能是迷藥,可能是化學物質,讓你吸入後,妳可能昏迷,可能死亡,千萬千萬要小心,請廣傳給你的家人、朋友,注意事情的可怕與危險!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迷昏要有足夠劑量 開放空間不可能

關於網傳手法,MyGoPen 致電諮詢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不確定影片中男子使用的噴霧是什麼成分,比較相似的場景或手法,則是電影情節中用布巾沾滿乙醚去摀住被害人口鼻,但也要達到 5 到 10 秒以上、一定的秒數才有辦法。雖然人類的麻醉史最早就是從乙醚開始,但乙醚有噁心、反胃、免疫傷害等副作用,現代醫學已有更好用的麻醉藥品、早就不再使用乙醚,且乙醚有刺激性的味道,被害人會有警覺,且傳言影片中的場景是路邊,開放式空間難以達到足夠的劑量

如果影片中男子噴霧的是氣體,則顏宗海指出,現代的麻醉確實常使用氣體來麻醉,醫院用的麻醉主要有「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點滴式靜脈全身麻醉」二種。「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是用吸入性麻醉氣體與氧氣來達到麻醉效果,但要先插管,不過這個動作病人會很不舒服、會掙扎,所以臨床上的做法就是會先給靜脈注射的麻醉藥物讓開刀病人先放鬆、數到五就不醒人事後,氣管、面罩再投給麻醉氣體以利控制吸入量,所以不可能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就做到麻倒一個人,那樣的話噴藥的人也必須戴面罩、否則自己也會被麻倒,而同樣的,戴面罩的人會讓周遭的人提高警覺

顏宗海強調,全身麻醉還有一種常見的型態是健康檢查時的無痛大腸鏡、胃鏡等等,麻醉科醫師會從點滴中給麻醉藥物。而另外一種常見的氣體麻醉是牙科的「笑氣麻醉」,但也是用一個比面罩小、只罩住鼻子的鼻罩投給笑氣和氧氣;總之不管是哪種麻醉方式,都一定是在封閉的系統或循環中處理,不可能是路邊一塊布揮一揮、抖一抖,就能夠做到麻掉一個人的效果,而過去也曾有迷魂傳單迷魂名片的不實傳言,在學理上也都一樣不可信。


影片已被查核為錯假訊息 情境劇性質

根據根據巴西查核組織《e-farsas》2024 年 4 月的「小偷將有毒T恤掛在汽車後視鏡上搶劫受害者!這將是?」查證文章,提到影片出處為葡萄牙文臉書粉專「Contos Da Vida」於 3 月 19 日發布,該帳號發文為「監視器拍到每個人都需要看到的東西!」的影片,都可見到同一群人拍攝、類似「模擬情境劇」性質的各種影片,傳言影片中的「歹徒」、「受害者」、「好心路人」也都出現在 3 月 2 日另一個影片中,連「歹徒」的黃色棒球帽也一樣。而根據 AI 工具的偵測,影片一開始的旁白也說明這是一個虛構的意外事故。

關於網傳影片,MyGoPen 實際詢問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警方表示目前臺灣並沒有接獲相關案例


結論

影片中利用車門邊一塊布上噴霧不明物質,導致拿取的人昏迷的手法,依專家表示學理上並不可能,因為在開放空間無法達到有效劑量。影片中噴藥的男子只將T恤衣領拉起蓋住口鼻、而沒有其他防護,近距離噴藥也沒昏倒,但噴完一分鐘、藥效已揮發一段時間後,查看該衣料的女子卻反而昏倒,明顯都是影片不合理之處。

且該影片原始出處為一經常發表各種模擬敘事影片的帳號,畫面中的同一批人也出現在該帳號的其他影片中,顯然並非是傳言影片中「歹徒、被害人、好心路人」的情況。


衛教資源:

馬偕醫院 -  麻醉方式及風險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刑事警察局

延伸閱讀:

【誤導】路上有人發傳單不要收?有迷魂藥?同事姪女親身遇到?資深謠言變形
【假新聞】再傳這個謠言警察就追究了!一摸到就會暈倒迷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