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膽結石是因為油吃太少?動物脂肪是優質脂肪?誤導說法!醫師詳解

網傳「肝膽結石?為了你的健康不要只吃瘦肉」的影片,片中提到膽結石是因為油吃太少、應該多吃油、動物脂肪是優質脂肪、442 的飲食法則等說法。但專家表示,膽結石是因為吃太油、又飲食時間不固定;動物性脂肪不是優質脂肪,現代人很少有油脂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吃太油、注意食物中的隱藏性油脂,傳言既不符合現實情況、也違反醫學學理。至於碳水比例太低,恐會不利於需要高碳的器官,例如腦部、心臟等,極端飲食不應長期吃,網傳影片說法為錯誤訊息。


肝膽結石?不要只吃瘦肉?油吃太少?

原始謠傳版本:

為什麼說脂肪是女人的保鮮劑


或這個版本:

大口吃肉,脂肪是女人的保鮮劑😻 高膽固醇的人恰恰是因為沒有攝入優質膽固醇。❤️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結石是因為吃太油 而不是太少

傳言提到「石頭怎麼長出來的? 一,水喝少了,第二,油喝少」。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膽結石最常見的機轉是感染,像是膽道感染、膽管發炎,第二則是目前也很常見的飲食因素,例如肥胖、吃太油、高血脂,然後又有一餐沒一餐的;膽汁的作用是乳化脂肪,讓脂肪變小顆、增加表面積才能比較容易被消化,然後再讓胰臟產生的脂肪酶去作用消化,所以膽汁本身不是化學性的消化作用,而是物理性的消化作用,就是分割、切割,假如這個人吃很油,回饋的生理機制會變成要膽汁要儲存多一點,才不會造成沒辦法吸收,變成脂肪性腹瀉、拉油便,肝臟認真地提早做工把多一點的膽汁儲存到膽囊裡,但是這個人又飲食時間不固定,庫存的膽汁會過度濃縮,造成沉澱變成膽泥、最後變成膽結石,所以臨床上都會提醒吃太油的病人要注意膽結石的風險。傳言說法悖離醫學學理、為錯誤訊息


一杯水比喻失當 皮膚的狀況不同於體內消化

傳言提到「一杯水上面放一點脂肪,放在戶外一個月都不會乾」、「脂肪就是那個蓋子,蓋子蓋上水才能鎖得著」。柳朋馳表示,一杯水蒸發的比喻,比較接近人體的皮膚狀況,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是缺脂性皮膚炎等,因脂肪不夠才導致皮膚不保水而乾癢,所以要補水的同時也要補油、保濕也要保油,但是這是身體表面的皮膚、又與吃進去體內的油脂不同,這些皮膚病的病人吃再多油脂進去也沒用,也幫不到退化的皮脂腺,所以只能靠抹的、擦的護膚產品勤勞地幫皮膚補水補油

傳言又提到「身體蛋白質就是裝水的那個,脂肪就是那個蓋子」,柳朋馳強調,人體的荷爾蒙、細胞膜都需要油脂,油脂吃太少當然會有影響,而且人體的第一個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第二就是脂肪,所以減肥的人故意吃很少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只靠蛋白質,飲食比例失衡身體就會出問題;傳言影片的說法一下子是體外的觀念、一下子又用在體內,有時用大觀點去看、 有時候又用小觀點去講,交錯混淆、誤導民眾。


動物脂肪並非優質脂肪

傳言提到「以為脂肪不能吃是健康的誤區,特別是動物脂肪」、「優質的脂肪是動物脂肪,草飼的牛、羊、豬油」。柳朋馳強調,豬、牛、羊都是動物性脂肪、飽和性脂肪,這些動物本來就是雜食性的動物,過去有疑慮是因為飼料會摻骨粉,而骨粉被變異性普立昂蛋白(Prion)污染而傳播狂牛症,草飼是牧草相對單純,但不管是草飼、非草飼去餵都一樣,儲存在動物身上的是動物性脂肪、也就是所謂的飽和性脂肪,以現代一般民眾的飲食來看,通常都是油脂攝取過高,國健署建議飽和脂肪提供的占每日飲食應低於 10%,但很多民眾都未警覺到食物中隱藏的飽和脂肪,例如焗烤類、濃湯、奶酪、冰淇淋等,傳言鼓勵民眾多吃油、且錯誤描述動物性脂肪是好脂肪,傳言為錯誤說法


比較不同飼料的豬肉 深海魚 Omega - 3 比較直接

傳言提到「放養的身上脂肪 Omega - 3含量會比較高」。柳朋馳強調,Omega - 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動物類的話就像是深海魚油,在植物類的話就像是亞麻仁籽油,這些民眾都應該耳熟能詳,但傳言卻說草飼的牛羊豬肉 Omega - 3 含量比較高,基本上牛羊豬肉身上的 omega - 3 極低

MyGoPen 查詢相關的資料,發現傳言所說的內容,應是出自2019年美國密蘇里一處養豬場的研究「穀物和飼料豬肉的脂肪酸比較」,該研究將三組豬分別餵給 100%草料的無穀物組,以及 50% 穀物和 100% 穀物組,其中第一組成本最高,完成時間也最長,而 50% 穀物組的成本最低。

研究結果發現,Omega-3 脂肪酸在第一組無穀物組中含量比例最高(高比較好),在 50% 穀物組中中等,在 100% 穀物組中最低;而 Omega-6 與 Omega-3 的比例也不同,第一組最低(低比較好)。柳朋馳表示,該研究是不同豬之間的比較,深海魚類的 Omega-3 含量還是遠比豬肉高,只是豬肉的可近性比較高、一般民眾比較常吃豬,或是對魚類過敏的人,就只能選擇從豬肉之類的去攝取,但這樣做的前提是要確保豬是草飼、而且也比其他豬肉貴,在一般的情況下,從深海魚攝取Omega-3 還是比較直接,傳言說法斷章取義、缺乏背景及脈絡,傳言說法為誤導訊息

MyGoPen 查詢農業部資料,「有益健康的 Omega - 3 豬肉」宣導資料中,一般豬肉僅含有約 1% 的 n-3(Omega - 3 所屬的類別)脂肪酸,卻含有對心血管疾病不利的 n-6(Omega - 3 所屬類別)脂肪酸達 15%,盛產亞麻仁籽的加拿大曾試驗將高量的亞麻仁籽加到豬飼料中,生產較高 n-3 脂肪酸的豬肉外銷美國,但含有較高 n-3 脂肪酸的豬肉脂肪較易氧化,如何延長保存期限是需要努力的目標。


飲食碳水比例太低 傷腦、傷心

傳言提到「脂肪的法則 442 法則, 四分的肉類,這個肉是帶有脂肪的肉,四分的蔬菜,兩份的碳水」。柳朋馳強調,四四二的比例有點太過頭,一般所謂的低碳飲食都將碳水的比例從正常的 55%到 60%之間,降到大約 40%,傳言卻是 2 成、根本就是超低碳,雖然還沒有像是完全的生酮飲食,但是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還是太低

柳朋馳指出,正常的飲食比例是碳水大約是 55%到 60%、也就是佔一半多一點,蛋白質是 15%、脂肪差不多 30%,正確比例大約蛋白質 1、脂肪 2、碳水 3.5 到4,但是傳言卻變成「四份的肉類,這個肉是帶有脂肪的肉」,也就是蛋白質和脂肪混合在一起,不確定各自的比例,甚至強調帶有脂肪的肉、可能還偏重脂肪一些,不但碳水壓太低,又鼓勵吃相對肥一點的肉,這樣的比例很奇怪,柳朋馳強調,臨床上衛教病人時,最簡單的餐盤視覺法,就是 1 碗雜糧飯、蛋白質差不多跟白飯一樣的份量也是1,青菜稍微比雜糧飯多一點、或甚至是 2 倍,而蛋白質除了蛋以外,肉類的選擇要挑含有好油脂的肉,例如魚肉、白肉,或是用堅果油料理,以補充好的油脂。


近年來的健身風流行高蛋白質飲食,例如每天吃體重乘以 2 的蛋白質,假設 50 公斤體重吃到 100 克的蛋白質,蛋白質 1 克 4 大卡,在減肥的一天只能吃 1000 大卡總熱量中就佔 4 成,柳朋馳強調,高蛋白質減重法將碳水跟油脂的比例壓的相對很低,這樣子的減重法就是所謂的極端減重法,就跟生酮一樣,以醫學的角度不建議吃超過 3 個月,只要在比賽、走秀、短時間之內要應付手術等等,才能這樣極低卡路里又極高蛋白質,而且但書是必須在醫師或營養師的監控之下,否則可能會造成一些器官的損傷,例如人體在能量提取的時候導致荷爾蒙的失調,或者腸胃不適 ,長期這樣極端飲食會導致需要高碳的器官,像是腦部、心臟受到影響的程度就會比較大,而高蛋白也會使腎臟負擔變大。


結論

總的來說,傳言說「膽結石是因為油喝少」,但專家表示,油吃太多、膽汁會因此庫存較高,但又有一餐沒一餐的,導致膽汁濃縮變膽泥、結石,傳言說法與醫學學理相反、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一杯水上面放一點脂肪,都不會乾」、「脂肪才能鎖住身體的水」。但專家表示,上述比喻較類似缺脂性皮膚炎、皮膚要補水也要補油,但是人體體內不能這樣比喻,吃進去的油脂與荷爾蒙、細胞膜有關,無助於皮脂腺退化的皮膚,傳言說法錯誤比喻。

傳言說「脂肪不能吃是健康誤區」、「動物性脂肪是優質的脂肪」。但專家表示,豬、牛、羊都是動物性脂肪、飽和性脂肪,而國健署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健康飲食習慣應採均衡飲食、並應限制由脂肪提供的熱量攝取,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放養、草飼的牛羊豬,身上脂肪 Omega - 3 含量比較高」。專家表示,深海魚類的 Omega-3 含量還是遠比豬肉高,即使有研究發現草飼豬 Omega - 3 含量相對其他豬肉高,但從深海魚攝取 Omega-3 還是比較直接,傳言說法斷章取義、缺乏背景及脈絡,傳言說法為易誤導訊息。

傳言所說的四四二比例,專家表示碳水只有二成太低,而肉類佔四成,將蛋白質及油脂的比例混合在肉類這個項目中,甚至建議「帶有脂肪的肉」,在現代化飲食通常都吃太油,國健署、醫生、營養師都呼籲民眾飲食減油的情況下,傳言說法與實際民眾實際生活情況相反,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我的餐盤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