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鍾肇政逆流中創作 意外寫文學史

《逆流:鍾理和鍾肇政書信錄》收錄臺灣作家鍾理和、鍾肇政兩人於一九五七年四月廿三日至一九六○年七月廿三日間現存一百五十三封信件,包含十六次「文友通訊」;在一九五○年代以反共文學和外省作家當道的臺灣文壇,「文友通訊」與雙鍾書信記錄了臺灣作家持續耕耘書寫的堅持,《逆流》作為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文獻,二月廿七日正式問世;高雄文學館特於三月十六日下午二時至四時舉辦《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新書講座。(見圖)

高雄文學館今(十二)日說明,回顧一九五○年代的臺灣文壇,以反共文學為主流,其次有女性作家作品、現代主義文學,占去最小篇幅者為臺灣本省籍作家作品;有鑑於此,鍾肇政於一九五七年四月廿三日發出七封「文友通訊」,寄信給當時曾在報刊雜誌或文學獎項露過臉的臺籍作家,希望集結眾人之力為臺灣文學爭取一席之地,當時第一波加入的文友有陳火泉、廖清秀、李榮春、鍾理和、施翠峰、文心(許炳成),後來又有許山木、楊紫江加入。

「文友通訊」所集結的臺籍作家多在臺灣文學史上留名,又以鍾肇政與鍾理和兩位最為人所知;鍾肇政自此開啟了他提攜臺灣作家的大河之路,鍾理和則從貧病生活中提筆,重新直面自己摯愛的文學;「文友通訊」在一九五八年九月九日劃下句點後,雙鍾持續通信,鍾肇政成為轉介鍾理和稿件的窗口,雙鍾也不斷彼此傳觀作品,不僅討論文學、也討論生活,這些珍貴的文學足跡,都被雙鍾一百五十三封信件一一記錄下來。

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為慶祝鍾理和紀念館四十週年,去年即啟動出版計畫,該書收錄內容過去曾於《台灣文學兩鍾書》(臺北:草根,1998年)出版,新書重新比對書信原稿、進行內容考證、加上註腳說明與珍貴圖片,讓這些超過六十年歷史的文本更易與當代對話。

此外,為使讀者進入一九五○年代的臺灣文學場域,理解該書價值,本書另邀請兩位評論家作序。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瑞金形容「文友通訊」當時雖不起眼,後來卻「發揮了巨人般的影響力」;作家朱宥勳則認為這群參與其中的作家,保住了臺灣文學「微細的一線香」。彭瑞金、朱宥勳與鍾肇政次子鍾延威也將分別在三月在北、中、南舉辦新書講座,各自分享對這本書的觀點與想法。

該書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暨高市府文化局書寫高雄出版補助,並與二十六年前的《台灣文學兩鍾書》一樣,交付前衛出版社出版,具有共同壯大和延續臺灣文學的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