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調節血脂

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調節血脂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三高一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腹部肥胖等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副研究員李文珍表示,現代人普遍長期食用含高糖、少鎂的精製加工食品,造成人體細胞內缺鎂的現象,恐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鄭秀敏也說,國內外研究已證實鎂對治療心血管疾病有實質的幫助。 「人體鎂含量不足,對各器官的細胞影響甚大!」李文珍說,當細胞內的鎂離子濃度降低時,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就會升高,而這種「低鎂高鈣」的狀態,造成體內細胞的影響。 李文珍舉例,鎂離子濃度降低,會促使血管內的血小板凝聚,血液變得稠滯有黏性,造成血管內斑塊及血管阻塞;導致血管收縮變得僵硬,容易引起高血壓;肝臟細胞製造更多的葡萄糖,造成血糖過高,腎臟細胞保留過多的鈉鹽,造成高血壓和鈉離子失衡。她說,綜合上述的病理現象,可能形成代謝症候群的症狀及心臟血管的病變。 1926年科學家首度發現鎂對動物的重要性後,即將鎂元素列為維持人體生理活動所不可或缺的礦物質。鄭秀敏說,成年人體內的鎂含量需為21至28克,其中骨占骼60%,肌肉組織占39%,其中,心肌中的鎂含量又較骨骼肌高,鎂的功能包括調節能量代謝、醣類與蛋白質合成、調節免疫功能、維持神經衝動傳導、肌肉收縮,以及調節血壓。 「鎂有心臟保護神之稱。」鄭秀敏表示,一個健康心臟的鎂含量,應高於其他身體部分的肌肉,人體一旦缺乏鎂,大量的鈣會進入細胞,造成肌肉細胞處在一種過度收縮而無法放鬆的狀態,就會影響心臟血管收縮與傳導功能,導致心肌過度收縮。 鄭秀敏強調,鎂與鈣猶如煞車與油門的關係,鎂能對抗鈣所引起的神經興奮、血液凝固、肌肉收縮、強化骨骼硬度與組織硬化等作用,透過控制鈣的濃度、降低血中膽固醇、增進血管擴張,改善心肌缺血與心肌壞死情況,且減輕心臟負荷,達到有效對抗心血管疾病。 一般人聽到「高血脂」就害怕,急於透過藥物進行治療。不過,嘉年生化公司研究員林一蘋則表示,現代人食用太多加工食品導致體內缺鎂,鎂卻是人體進行血脂調節很關鍵的元素,因此在缺鎂的狀態下,血脂有可能會出現異常。 林一蘋說,膽固醇的來源可透過飲食與體內自行製造,正常來說約有3分之1的膽固醇可以從飲食取得,剩下的來自於體內。人體在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進入血液中的膽固醇變多,肝臟自然減少製造膽固醇;相反的若攝取膽固醇變少,肝臟就會製造較多的膽固醇。 當人體攝取過多壞膽固醇時,容易沈積於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及硬化,導致心臟血管產生病變。同樣,如果從攝取太多三酸甘油酯,如油炸食物,會造成血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容易使血液變得黏稠,因而引發急性胰臟炎。 「良好的血脂調節不能缺鎂。」林一蘋說,人可能會因為先天體質、老化或是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使得身體原有的血脂調節功能失常,造成血脂異常,而提升罹患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補鎂可幫助身體降低血中過高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增加好膽固醇,是人體調節血脂代謝很重要的幫手。 圖說:每100克紫菜中含鎂460毫克,居各種食物之冠,被喻為「鎂元素的寶庫」(Photo by Nemo's great uncle in Flci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