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亭正名峴石亭、棠蔭亭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市定古蹟中西區風神廟兩旁石亭,不少民眾以為是「鐘、鼓亭」,不過市府文資處指出,經考證兩亭應為峴石亭及棠蔭亭,十八日舉行修復工程啟動,同時予以正名。
風神廟創建於清乾隆四年,由巡道鄂善以台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神明的保佑,所以奏請建廟,日治時期因拓路拆除,現今之風神廟建築是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重建,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亭,兩側碑亭是後期重建。
文資處指出,根據何培夫的資料,在石坊與房舍的空地左、右兩邊有新造石亭各一,兩者的位置並不對稱,樣式也不同。峴石亭及棠蔭亭至少在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以前都還保持完好。西元一九三○年峴石亭上層因地震傾斜,於是放倒平置,棠蔭亭則在一九四七年地震被震垮,部分被放在南門城附近,部分被埋入地下,至西一九九三年重修風神廟與接官亭的施工過程中,才重新出土,但當時並沒有利用這些零件復原,而是在原來棠蔭亭的地基上,仿造峴石亭打造一個全新的石亭。
原本的石亭上刻有峴石及棠蔭,由於清時文武官員來往皆駐節於此,蓋取以勵官方之意。後來市府開闢道路,峴石亭往西南方移三公尺,樣式也做了調整,現址不僅離風神廟更近,更與對側的新造石亭及風神廟形成對稱的形勢,加強石亭是風神廟鐘鼓樓的形象,卻讓人逐漸遺忘清代的接官亭建築群原本的設計與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