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出自信看見使命 椰油國小讓雅美孩子更雅美

椰油國小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邁入第3年,使雅美族孩子更熟悉部落文化,並強化自我族群認同及民族自信心。(臺東縣政府提供)
椰油國小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邁入第3年,使雅美族孩子更熟悉部落文化,並強化自我族群認同及民族自信心。(臺東縣政府提供)

為使學生熟悉部落文化,強化自我族群認同及民族自信心,臺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邁入第3年,不斷滾動修正,使課程更符合雅美族(達悟)的生活習性,也讓孩子了解族群正面臨的議題,校長陳淑雯說,「有了使命感,在未來就能用自己的能力把部落、族群帶往不同的方向。」

 

「一來到雅美族的學校,我就想把那個自信交給當地的小朋友,了解自己文化,不要去崇尚漢人文化或現代化,其實他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是比任何民族還要深厚的。」2018年初任校長陳淑雯到了蘭嶼的椰油國小,當時實驗教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推展,「覺得自己也有使命,讓小朋友走出雅美族的自信。」

 

隔年經校務會議投票表決,僅1票之差,將椰油國小帶往民族實驗教育之路,籌備階段,老師們大量閱讀當地現有文獻、教材,親身融入祭儀活動,並邀請耆老、專家學者到校為老師授課,有了先備知識後,投入課程編寫,2020年正式實施教學,「要讓雅美族的孩子,更像雅美族的孩子。」

 

起初在7大領域學科之外,椰油國小每週安排10節民族教育課程,依照雅美族的歲時祭儀規劃10大主題,穿梭在山、海和部落之間,向長者、向生活、向文化、向這片土地學習、探索,並逐年滾動修正,現在濃縮為8大主題,使課程更符合當地生活與習性,也讓老師們不會為了「趕成果」而忽略許多細節。

 

民族實驗教育影響的不只是學生,家長十分樂於參與孩子的活動,並在參與的過程中,與孩子們一起重新找回傳統文化,陳淑雯校長表示,學生家長正好是漢化最深的一群,而他們的下一代,正回頭跟著爺爺奶奶學習,「家長也跟著一起學,邊學邊驚訝,知道自己的文化到底流失了多少。」

 

除了學習傳統文化智慧,課程也帶著小朋友關心在地議題,像是海洋廢棄物、觀光垃圾、核廢料等,讓小朋友觀察、發掘,自己生長的美麗小島上,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以小朋友的角度,又可以貢獻那些心力。

 

陳淑雯校長說,經由民族實驗教育,希望培養出孩子的使命感,身為雅美族人,除了必須知道自己的族群文化,也要了解族群正面臨的困境,「或許現在年紀很小,力氣不夠,可是將來越來越大、翅膀越來越硬,可以飛翔的時候,一定可以用他自己的能力,把部落、族群,帶往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