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童書 關鍵在共讀習慣

透過親子共讀,讓孩子可以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本報資料照片)
透過親子共讀,讓孩子可以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本報資料照片)

受到眾多親子喜愛,已有35年歷史的《巧連智》月刊日前宣布停止受理訂閱,策略調整和轉型恐向紙本刊物告別引起家長們關注與討論,在台灣幼童閱讀市場是否受到數位化和閱讀行為模式改變衝擊式微?長期經營童書的信誼基金會與小魯文化都表示,關鍵在於共讀習慣。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指出,以信誼而言,近年的整體表現仍是受到肯定的,她指出關鍵在於親子是否能建立起愉快的共讀體驗,決定性影響了閱讀經驗的傳承。「尤其許多研究報告指出2歲以下幼童不宜接觸3C」,家長多半能意識到紙質閱讀的重要性,因此低幼書受數位化影響不大,甚至反向成長。

廖瑞文表示,一些經典的作品如五味太郎《小金魚逃走了》、艾瑞.卡爾《好餓的毛毛蟲》至今仍在暢銷榜及國家圖書館的借閱排行榜上,台灣的原創作品亦在文學獎等助力下持續成長,如曾陽晴的《媽媽,買綠豆》、王金選的《紅龜粿》、陳致元的《GujiGuji》等原創經典圖畫書,陪伴著孩子感受從自身土地、文化、語言中生長出來的作品,代代傳承,埋下閱讀的種子。

「決戰點一定是小孩,『長壽』的書要能夠符合閱讀特性」,廖瑞文以五味太郎的作品為例,有著觸發思考的特質,帶著孩子探索、發現、學習,以遊戲增進推理、認知能力,成為一種學習的循環模式;此外,這樣的作品不但孩子喜歡,大人往往也能有共鳴,如《飛一下、休息一下、再想一下……》讓大、小孩子都緩下來,放慢腳步感受。

小魯文化執行長沙永玲則指出,閱讀環境仍有待公部門施力處,以美國而言主力的兒童、青少年閱讀已不在家庭而在學校,因此幼兒園、學校採購成為主要的閱讀體系。《巧連智》被台灣家長依賴可看出對閱讀需求,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之餘,更應該思考的是採購紙本書,且非限定為得獎作品,為兒童和青少年閱讀打開視野,提供多元選擇。

廖瑞文則認為推廣閱讀風氣除了採購,更多的是舉辦推廣活動,如《兔子先生去散步》就曾獲90多間圖書館響應,透過兔子先生在生活中發現各種符號、標誌,以圖書館巡禮形式與孩子進行互動和討論,透過多元體驗將生活與閱讀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