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與快樂

文   /  攝影    鄭春鴻
人生不期老,華髮誰能避?當朋友開始恭維你看上去很年輕時,可以確信你就正在衰老。老之將至,不是慢慢變老的,春風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顏變白頭。老之為物,是說到就到的,臨老的預先準備有其必要。…… 
發表在《年齡和衰老》(Age and Ageing)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快樂可能是長壽的關鍵,老年人越快樂壽命越久。這項研究發現快樂與老年人中的全因死亡可能性下降相關。這項研究調查了 4,478 名年齡≥60 歲新加坡人。他們發現,「快樂評分」每增加一個單位,全因死亡的可能性下降 9%,快樂老年人全因死亡的可能性比不快樂老年人下降 19%。
雖然研究資料是這麼顯示,但是快樂和長壽有沒有關聯,這確實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長壽」是可以量化的;但是「快樂」是甚麼?就很難說清楚。新加坡人的「快樂」和臺灣人的「快樂」有差別嗎?臺灣的科技族心目中的「快樂」和一般勞工的「快樂」標準是一樣嗎?恐怕也有相當的差異。何謂「快樂」?很難放諸四海而皆准。不過,如果你老了,你的最後快樂的機會可要把握。作家冰心在《霞》中說的:「快樂像一抹微雲,痛苦是壓城的烏雲,這不同的雲彩,在我們生命的天邊重迭著, 在『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青春是相愛的佳期,晚年是從善的良辰。就在此刻,讓我們細數造物者給予你我的恩典。
調查發現,39.5%高齡者覺得健康狀況不太好或很不好,只有18.3%高齡者常覺得日子過得很好或能享受人生,其餘8成多則是常提不起勁來做任何事、常覺得很不快樂、常覺得心情很不好、鬱悶、寂寞、孤單、傷心、悲哀或胃口不好,可見不快樂的老人還真不少。
相對於「快樂是甚麼?」,或問「不快樂是甚麼?」也許比較具體。幾年前,一項由國科會委託進行的大規模針對2000多名65歲以上的高齡者及45~64歲中高齡者,進行居家安全、健康狀況、休閒活動、交通經驗及經濟安全等一系列調查。研究發現,國內65歲以上老人受到身體病痛、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高達8成以上過得並不快樂,中高齡者有心事時除了老伴外,最常找鄰居傾訴,而非子女親友。
人生不期老,華髮誰能避?當朋友開始恭維你看上去很年輕時,可以確信你就正在衰老。老之將至,不是慢慢變老的,春風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顏變白頭。老之為物,是說到就到的,臨老的預先準備有其必要。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是甚麼?以下我舉其數端分別論述之;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第一是孤獨
研究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承認自己有經常性孤獨感。尤其退休後,忽然減少了可固定互動的人群,可能從外向樂觀轉為消極被動。老年的最大悲哀不是身體的衰弱,而是心靈的冷漠,以及思想節奏的呆滯。晚年在心頭犁下的溝痕比留在臉上的皺紋更多。懂得如何邁入晚年是智慧的傑作,同時也是人生這一偉大藝術中最難譜寫的篇章。
林語堂《論老年的來臨》裡說:「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生活形態,使黃金時代藏在未來的老年裡,而不藏在過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時期裡。」這種把青春「儲存」起來,以便老來冬眠所用的說法,真是有趣極了。作家蕭幹讀了〈尤利西斯〉之後也有感而發說:「人到老年,有時也會有一種逆反心理:偏要幹點只有小夥子能幹的事。」或許有這麼點傻小子的幹勁,才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儘管如此,但是多數的老年人還是常常滿足於既往困守的已成之局,思考多於行動,議論多於決斷;為了事後不後悔,寧肯事前不冒險。這正是孤獨的起點,因為老人的思想節奏根本就跟不上時代,勉強裝出少年氣味,立刻就自覺得有了呆氣。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第二是生病
超過65歲的老年人中,有高達80%以上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根據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79-82 歲,但真正健康狀態(生活自理,跑、跳、走一切正常)平均只到68 歲左右;也就是說,生命中最後的10幾年都在輔具、藥物、複健、無盡病苦中度過。失去青春就夠淒慘的了,然而,最令人傷感的還是通過疾病的大門進入垂暮之年。老人並非怕死,而是擔心臥床太久,生活無品質,生命無尊嚴。
病,有時不是身體不舒服才發現的。老人愛做健康檢查,報告一出爐,機器就會自動地就被派給你幾個不知道也沒事兒的病名。既然病不可免,沒事兒病他一場,只要不太嚴重,也有想不到的好處。所謂「貧病知朋友,離亂識愛情」,叔本華說:「回憶我們克服了的窘困、疾病、缺陷等等使我們愉快,這是享受眼前美好光景的唯一手段。」不過要記得,生病還是要到處走走。躺在床上休息,比任何事都容易招惹疾病。工作是治療人類所有病痛與悲傷的療藥,對你的病情有益。尤其當罹患嚴重的疾病時,病人對康復是否有信心,會影響身體的化學反應。人體的信仰機構,能轉化希望,培養期望的力量,使求生的意念變成抵抗疾病的正面因素。不需要把黑暗或生病的日子視為慘澹難挨的日子,因為它經常能夠激起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思慮,甚且帶來某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一個人不需要把黑暗或疾病視為一個結束,而應該視為一個成長的開始。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第三是沒錢
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在2015年出版了《下流老人》一書,「下流」就更確定有了新解,代表「貧窮」。而「下流老人」是指日本年輕時是年薪400萬日圓以上(台幣月薪5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卻因邁入熟齡期(55歲以上)之後,發生了某些情況,如生大病、孩子是啃老族、熟年離婚、失智等等,而淪入貧苦階層的人。
「錢」果然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資產在500萬(以下均為日圓)以下的下流老人,常被日常支出及債務追著跑,平均來說幸福感比擁有5,000萬資產者低很多。上流老人多是用錢賺錢(資產收入為大宗);貧困老人則除年金外,缺少其他收入。而造成貧困的主因是重大傷病,貧病交迫互為因果。日本雖也有全民健保,但跟臺灣一樣要部分負擔,不給付項目也愈來愈多,特別是新藥、新科技。綜合研究結果,身體健康,有一定的資產(最少要有2,000萬以上),有氣味相投的朋友,家人感情和睦,都是幸福的要件。
其實,人生需要多少錢才足夠,真的沒有一定的數兒。有人很富有,但錢始終不夠花用;有的人錢不太多,但卻打發得很好。錢之為物,要懂得以最好的方法賺錢,才能心安理得;要會把金錢處置得當,才不會遭人構怨;要會利用金錢生產,才能財源不斷;最困難的事要會理性地使用金錢來改善生活,並和親友們共同享受。若是沒有這幾件本領,生活就能如意了。金錢多了,也有害無益。如同蓄水池一般,水越灌越多,若是沒有相當出路,那末,水滿之後,必定會溢出。或許還會把水池衝垮,使滿池的水,一流而盡。
當你覺得自己的錢不夠的時候,你可以這麼想,每一個明天,你跟最富有的人都一樣富有,因為大家都擁有一樣的時間,都是24小時。時間是衡量人生的標準,一如金錢是衡量貨物的標準。你不但和比爾蓋茲擁有同樣的白天時間,你甚至可能擁有比他更多的睡眠時間。神創造睡眠的人!它真是饑餓時的食物,口渴時的甘泉,寒冷時的熱氣,炎熱時的清涼,國王和牧人,智者與愚人每天都需要睡他一覺,而你的煩惱比富人少,也許你睡得比他多呢!
有人能積財成了富人;有人怎麼著省錢賣力就是只夠日用飲食,這跟學經歷、幹哪行都沒啥關係;跟膽子大不大倒有些影響。書讀得越多越好的人,膽子通常越小。當你怎麼想,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賺大錢的時候,請你務必把身體養好。因為健康的窮人勝於有病在身的富翁;真正的財富是健康,而不是金銀財寶。富人賺錢太累住了醫院,你卻能生冷不忌跟老友在路邊喝啤酒,雖膽小無財,也算扳回一城了。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第四是怕死
青年人人各有異,可是老年人看上去都是一副面孔。甚麼面孔呢?一副怕死的面孔。莎士比亞說:「一個帶病的人,寧願永遠生活在痛苦呻吟之中,也不願讓死亡這一服藥到病除的良藥治癒他的疾病。」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老人對死亡焦慮、不知所措,甚至極度恐懼。人們懼怕死亡猶如小孩懼怕黑暗,也像小孩在聽了鬧鬼的故事後,那種與生俱來的畏懼。人們怕死的心理就是如此。其實,你或許可以回想過往的人生,在我們的生命中,隱藏著無數次的死亡,每一次都有可能致我們於死地,我們似乎都沒怎麼害怕,可是我們對於結束一切痛苦的死亡,卻那樣害怕。
死神在天上有自己的星宿,在地上 有自己的領地,它看中我們的弱點,打擊我們不堪一擊的肉體。事實上,在一切可怕的事物中,死是最不值得害怕的,因為死神已在這塊土地上因處飛舞:你幾乎可以聽得見他搧動翅膀的聲響。死亡不可怕,垂死才可怕。死亡是一點一點吃掉我們的,並不是一口吞下去。
蕭伯納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地獄之門。但我們是由這扇門走向外面,而不是從外面跨入這扇門的。」死,終歸來臨,早死晚死並不要緊,關鍵在於好死還是賴死。好死往往意味著可以避免賴活的危險。死甚至能使平凡變得不平凡。希望在任何情況中都是必需的,如果沒有希望的安慰,貧 困、疾病、囚禁的悲慘境遇就會變得不能忍受。絕望是走向死亡的疾病。馬克•吐溫說:「我們要努力把一生好好地度過,等到死的時候,就連殯儀館的老闆也會惋惜。」
老年人不快樂的原因,第五是虛空
《聖經/傳道書》有一名段說:「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這裡說的「虛空」跟前面說的孤獨不同,虛空是終極的孤獨,是對世界宣告自己的失敗。法國哲人盧梭在《漫步遐想錄》上說:「所有的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戀生活,都比年輕人更捨不得擺脫。這是因為,他們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這一生命,但在生命行將結束時卻發現往日的辛苦全是白費。」大概就是這各意思。所幸,現在大家都活得滿長的,在老年時,會有許多閒暇的時間去計算那過去的日子,把我們手裡永久丟失了的東西,在心裡愛撫著。智者的後半生就應該注重糾正以前曾有的愚蠢、偏見和錯誤。回憶于中年人是奢侈,於老年人是補償。如果你老了,千萬不要放棄上帝給你的這個最後的補償。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說:「一個老年人是第二次做嬰孩。」這個時間說短不短,但說長也不長,就看你何時醒悟,如果你60歲醒悟,你大約有10-20年去重新做嬰孩;如果你80歲才醒悟,那麼人生列車已經快到終點站了,你可能只剩下道謝、道歉及道別那短短的謝幕時刻了。不過無論如何,總還有個謝幕的節目,唐朝詩人劉禹錫說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揮一揮衣袖,抖落而不帶走美麗的雲彩,身段也還算有模有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