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止痛藥 慢性疼痛恐惡化

全球有超過十五億人約二○%的人有慢性疼痛!根據二○二三年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國人因為下背痛每年的醫療支出至少一百億;根據台北榮總的調查統計,國人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年可達四十六億元。而根據研究顯示,美國一年因為偏頭痛造成的就醫費用更是驚人,高達七八○億美元。可見慢性疼痛雖不致命,但卻大幅影響全球經濟與國家生產力。

慢性疼痛與大家想像的不同,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說明,因為急性疼痛對人體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人體迅速避開風險。但若是超過三個月以上,就轉變為慢性疼痛。長期的疼痛刺激會誘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造成其功能與結構的改變,讓大腦在沒有外在刺激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也會自發產生疼痛,這可以視為是大腦的過度保護。所以,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和壓力高度相關,多數的慢性疼痛不是來自身體組織的損傷,而是來自大腦的可塑性改變與過度保護作用。

在臨床上有常見的五大慢性疼痛:慢性頭痛、慢性下背痛、慢性肩頸痛,慢性神經痛和纖維肌痛症。慢性疼痛不只是痛,還有許多共病症,病人常合併情緒障礙(憂鬱、焦慮)、和認知功能衰退(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變差)、長期失眠、疲累(慢性疲勞症候群)……,所伴隨的情緒、認知障礙及各種共病症,更是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會導致失能。

正因為慢性疼痛來自大腦的可塑性變化而與急性組織損傷無關,因此,市面常見的急性止痛消炎藥,無法有效的改善慢性疼痛。許多研究甚至發現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含有咖啡因的複方止痛藥),會改變大腦的可塑性,導致部分慢性疼痛疾患(如慢性偏頭痛)惡化!

慢性疼痛的藥物治療以神經穩定劑為主,臨床常用的有兩類: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其實,止痛藥無法治好慢性疼痛,只能治標,適合在疼痛突然惡化時短暫使用,神經穩定劑才能治本,但需要長期規則服用一段時間。需要請病人特別注意的是:治本的藥如果隨意變動劑量或吃吃停停、有痛才吃,無法發揮穩定神經、緩解疼痛的效果。治標的急性止痛藥如果當做治本的治療方式長期使用,不但要小心傷胃或肝腎方面的副作用,有偏頭痛體質的病人反而會有「止痛藥過度使用」的成癮風險,導致偏頭痛從陣發性變成難以治療的慢性偏頭痛,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