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五進士父子皆清廉/宋聚新

宋聚新

父子五人連中進士,這在封建時代非常罕見,在北宋朝就出了牛人父子五人,既個個都中進士,還都是廉吏,名垂青史,他們就是祝惟岳父子。近日,在成武縣祝氏文化研究會會長祝自桂的引導下,筆者慕名瞻仰了位於伯樂集鎮白廟村西北5華里處的祝惟嶽墓,墓碑石厚38釐米,寬118釐米,由於年久淤積,碑石露出地面以上僅有143釐米。雖然其表層風化嚴重,但上刻“聖旨”二字以及龍騰圖案和牡丹花紋飾仍清晰可辨。

據祝會長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挖掘出此碑,因碑石以赑屃為碑座,碑身上刻有祝惟嶽生平事蹟,該墓碑在1994年被列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石碑周圍圈上柵欄,上有覆蓋物以遮擋風雨,免遭風吹日曬雨淋。

據清道光《成武縣誌》記載:“傳梁王憂殘時,祝天而誓,後子孫即易姓為祝,宋有惟嶽其苗裔雲”。祝氏於北宋初年遷白店村居住,耕讀為業,家道興盛。

我摩挲著青石碑,斑駁光影流年,鐫刻進歷史的記憶。石碑背面的碑文仍清晰可辨:祝惟嶽(西元965—1017年),字同甫,成武人,北宋鹹平年間進士,曾任陵州司理參軍,秦州觀察推官、大理寺丞,河中府龍門縣知縣。在審理一起官倉盜案時,祝惟嶽洞察秋毫,發現疑點和破綻,敢於仗義執言,避免了一起重大冤案發生;大吐蕃王朝後裔來犯邊境,他設計擊退敵兵,殺敵千餘人,迫使其退守沙漠。祝惟嶽因戰功升任大理寺丞。

祝惟嶽以其清正廉明和執法嚴峻著稱。他在任龍門縣知縣時,剷除了為惡的豪強,懲治了作歹的壞人,使奸惡邪淫之徒銷聲匿跡,盛世太平。朝廷擬提拔他時,卻不幸病逝,朝廷追封他為銀青榮祿大夫、戶部尚書。

祝惟嶽長子祝諫,任屯田員外郎;次子祝誥,任蔡州輿令;三子祝許,任並州軍事推官;四子祝懿,任太常少卿。四子皆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深得朝野嘉譽和好評。

因其四子皆中進士,人稱父子五進士。宋代科舉制度管理嚴密,公平公正,實行糊名和謄錄制度,祝惟岳父子皆中進士,實可謂萬分不易,空前絕後,無與倫比。更難能可貴的是,父子皆為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