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般劇痛牙齒被拔光!如何分辨牙痛還是三叉神經痛?醫用「1招」識別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間歇性發作且非常厲害的臉部疼痛,這種疼痛可自動緩解,但是會反覆發生。醫師表示,三叉神經痛有時和一般性牙痛難以區分,很多患者到神經科門診時,常因先前被誤診為牙痛,而幾乎拔掉整排的牙齒。
50多歲的陳先生,10多年前診斷出罹患三叉神經痛,狀況時好時壞,顏面不時襲來「閃電般」的劇痛或「刀割般」的刺痛,近期發作頻率變密集且週期縮短,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部立雙和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暨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疼痛控制科主任林嘉祥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一陣一陣的抽痛或伴隨以雷電般的刺痛感。這種疼痛會讓患者痛不欲生,由於它的痛點與牙疼接近,常被患者以為是蛀牙而至牙科就醫,作了一大堆牙科治療,卻仍不見改善。
是牙痛還是三叉神經痛?疼痛頻率不同
三叉神經痛診斷並不困難,只要憑症狀表現及發作頻率就可以診斷。但由於有太多類似的顏面部疼痛容易與其混淆,醫生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意識到三叉經痛的存在,就有可能忽略。因此臨床上誤拔了牙齒或一直得不到適當診斷及治療的病人並不少見。
為什麼會引起三叉神經痛?林嘉祥強調,三叉神經痛的成因有3種:
神經受到外物壓迫:最常見的是血管、血管瘤或是腫瘤
神經遭帶狀皰疹侵犯
找不出明顯原因
由於三叉神經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因此有可能只是觸碰到臉頰,或吃東西、打哈欠、刷牙或吹冷風等小事,都會引起令人極度不適的劇痛。
另外,三叉神經痛發作的頻率也與一般的神經痛不太一樣,其中起始發作時間是幾秒鐘到一、兩分鐘不等,一陣一陣的來襲,不太會出現持續性疼痛,也會出現發作數次後就消失數週,甚至是半年,才再次出現的間歇情況。如果有上述類似的主訴,大多可確診為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以50歲以上女性居多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文指出,三叉神經痛常發生於成年人及老年人,70-80%的病例發生於40歲以上,高峰年齡為50歲以上,並以女性略多,大多數是單側發病,右側多於左側,5%以下為雙側發病。三叉神經在臉部分成眼支、上顎支及下顎支,分別支配臉部上、中、下的部位(分別為第1、2、3支),最後匯聚於顱內的半月形三叉神經節,故名半月神經節。
臨床上,以第2支、第3支最多,第1支最少,但更多的是合併第2支及第3支的疼痛。根據統計,出現在眼皮底下到上嘴角之間的第二叉神經疼痛比率,約佔所有患者的35%;出現在下嘴角到耳朵前面的第三叉神經疼痛佔30%;出現在眼眶上面的第一叉神經疼痛較少,大約10%左右。
如何治療?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發作前常無預兆,而是突然出現閃電樣短暫而劇烈的疼痛,感覺為尖銳的、電灼樣、針刺樣,刀割樣或撕裂樣的劇烈跳痛。中國附醫衛教文表示,患者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患側臉部或用力擦臉以期減輕疼痛,有時會伴隨臉部發紅、皮膚溫度升高、結膜充血、眼淚與唾液分泌增多等症狀。
過去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的治療方式有藥物和侵入性手術兩種。林嘉祥強調,大部分患者在初期可用抗癲癇藥物來穩定神經進而緩解疼痛,但仍有約2至3成的患者不適合該類藥物,或是服藥效果逐漸變差,後續就可考慮以手術方式來解決困擾。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手術,助患者解決疼痛
相較於傳統的經顱減壓手術,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手術是使用影像導引穿刺,只有類似抽血的針孔,沒有切割傷口,風險較低,是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最佳選擇之一。林嘉祥以上述患者為例,就是利用此療法明顯緩解困擾許久的顏面劇痛問題。
林嘉祥解釋,高頻熱凝的治療技術又可分成兩項,其中低溫脈衝的神經調控治療,溫度控制小於攝氏42度,乃透過高能量的磁場效應去調控神經,進而穩定神經,達到止痛效果;然而,低溫脈衝相較高溫熱凝的手段通常成效稍低,且復發率稍高,但好處是不會損傷神經。
另一種則是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手術,治療溫度約在攝氏60度到65度之間,有時甚至提高到攝氏80度到90度,利用高溫把三叉神經的髓鞘部分燒灼掉,抑制透過髓鞘跳躍式傳導的不正常放電以達到阻斷疼痛的效果。林嘉祥分享臨床經驗,雖然新療法可助患者緩解疼痛,但取而代之的則是臉部頓麻的感覺,儘管如此,患者不會再因為疼痛而影響生活品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