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刀換膝蓋隔天就能走「這技術」 當導航 4成的人退化性關節炎
在明年,台灣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恐怕會越來越多!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平均有4成會有退化性關節炎,那像是長期維持同樣動作、肥胖、太少運動等等,也可能會是高風險族群;退化性關節炎不見得就要開刀,但要及早發現就醫做復健,避免惡化,而以前置換人工關節,術後疼痛比較明顯,恢復期比較長,隨著新科技的演進,現在可以選擇使用機械手臂輔助來開刀,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也比較不痛。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冠豪vs.病患:「那你現在最彎可以到多少?不錯不錯不錯(因為腫的話就很緊?)對對,會緊,你越彎它(膝蓋)會越來越鬆。」
手術後10天回診拆線,醫生仔細觀察病患狀況,76歲的簡阿嬤已經走路走得滿順,甚至不拿拐杖也OK,她的左腳剛置換人工關節。
置換人工關節病患簡女士:「因為我的腳就是長骨刺,還有軟骨的磨損這樣子,就有時候下床都沒辦法走路,(很痛)就是很痛就沒辦法走路,要等休息一下子才可以走,手術後是稍微一點痛,再來就不大痛了,(跟多年前手術比)就差別就這樣(你什麼時候可以下床?)就第二天。」
手術隔天就能下床走路,第三天就出院了,簡阿嬤這次手術考慮很久,因為10年前右腳開刀的經驗,讓老人家嚇到。
置換人工關節病患簡女士:「就手術後就很痛,痛到打那個止痛的,都打了好幾次也是一樣痛,就現在會害怕什麼,手術後會害怕說痛(所以就不敢開左腳?)(之前)就有在考慮說,慢慢有打玻尿酸能不能好這樣子。」
當年還復健半年,這回阿嬤在晚輩的鼓勵下,鼓起勇氣開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恢復很快速,隨著醫療新科技的進展,她這次開刀,是用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來做膝關節置換術,透過術前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再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在手術中可以避免肉眼的死角,把人工關節喬得更到位,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和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恢復更快。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冠豪:「精準的部分就是,它在手術前會先去做計畫,計畫說我們今天要削掉哪一部分的骨頭,甚至連這個人工關節的大小,位置都已經先決定好,那在手術中就是機器手臂會帶著我們去,我們要削掉骨頭的位置,那所謂的客製化是因為,它在手術中,我們會去測量這個關節的穩定度,跟他韌帶的狀況,因為我們其實在傳統來說,我們看到人工關節其實就會想說,骨頭壞掉就把它換一個新的上去,但常常沒有去考慮到,這個關節四周的那些韌帶的鬆緊,鬆弛度或者是說攣縮這些問題,那這些問題是這個機器手臂會去偵測的。」
不過目前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會比傳統手術貴,開機費要14萬元,讓病患選擇,台灣2025年就是超高齡社會,越活越長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恐怕也會隨著增加。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平均有4成會有退化性關節炎,長時間同樣動作、肥胖,或是過度運動、太少運動都可能關節退化,但醫生提醒膝蓋痛分為三類,並非都是退化性關節炎。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冠豪:「所謂代謝性就是像是自體免疫,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僵直性脊椎炎這些問題,或是痛風或是甚至有一些人是感染,造成了膝蓋的痛,所以並不是全部都是退化的問題,那有一部分的人膝蓋痛,其實是腰椎的問題就是神經的痛,坐骨神經痛有時候,也反而是會表現是膝蓋痛,其實退化性關節炎大部分會是在,可能我們今天要走路,或是我今天久坐要站起來的那一剎那,或是我今天要蹲要跪,或是說要爬樓梯上下樓梯的時候,這種疼痛比較像是退化的問題。」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庭如:「內側這邊有一個就是內側副韌帶,那退化性關節炎,滿常會合併這邊的疼痛的。」
醫生提醒,不管是哪一期的退化性關節炎都要做復健,也要訓練股四頭肌,在家可以腳抬起來腳尖往上勾,維持5秒再放下,一回做30次,每天可以做三回。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庭如:「那其實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膝蓋那髖關節也滿常見的,然後還有手部的話,我們這個末端的這個遠端的關節,在長期使用下也比較容易會退化,還有就是大拇指這邊有一個腕指的關節,掌指的關節,然後這邊的話也會容易有退化的狀況,那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頸部跟腰部也容易會有就是退化的狀況,那大家常聽到的就是椎間盤突出。」
有不明疼痛時記得要盡快就醫檢查,退化性關節炎不見得就要開刀,早期發現治療能控制惡化,而維持運動習慣,可以讓關節健康避免肌少症等等疾病。
更多 TVBS 報導
中秋連假悲歌!老翁摔倒腦出血18hr尋無醫 韓醫罷工鬧人命
五月天石頭退演出!舊傷復發「腰椎滑脫」 醫:3症狀要注意
「草蜢」蔡一傑罹患腦瘤入院手術 剖開一半頭驚悚模樣曝光
日本上皇后美智子90歲大壽 日皇德仁一家親赴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