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藥師:藥價回歸市場機制 缺藥才有解
為解決國內長期缺藥問題,衛福部27日決定不在今年調降健保藥價,未來由「防缺藥中心」統一採購易缺藥品等規畫,但基層藥師認為,缺藥是因價格受制於健保藥價,為結構性問題,很多指示用藥1顆不到1元,廠商無利可圖,寧可生產保健食品,如果未來無法讓「指示用藥」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缺藥問題仍然會持續發生。
所謂「指示用藥」是指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民眾使用,購買時不需要有處方箋,常見如綜合感冒藥、胃腸用藥等。
開業藥師沈采穎指出,台灣非處方藥品的市場占有率,在健保制度實施前為23%,但近30年健保制度下,看診取藥變得方便,已萎縮到5%以下,與其他先進國家呈現鮮明對比。以美國為例,非處方藥品耗用數量占全部藥品60%。
她提到,根據美國研究,民眾每花1美元在指示用藥上,1年約可為健保支出節省6至7美元,但台灣因健保太方便,導致國人每遇到小病就去看醫生,為的就是取得便宜的健保藥,變相影響指示藥品生態。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名譽理事長黃柏熊表示,國內有許多藥品存在「發很多張藥證,但實際僅1至2家藥廠生產」的情形,因此只要有1家藥廠的產線遇歲修或因品質問題停產,就直接影響到市場供應量,也是這次大缺藥的原因。
為何國內藥廠不願生產藥品?黃柏熊認為,健保給付價格太低是主因,目前僅處方用藥有給予地板價,指示用藥多數無地板價保障,很多藥1顆不到1塊錢,廠商無利可圖當然不願意生產,他直言,「許多藥廠這幾年都不做藥,都改生產保健食品還比較好賺。」
即便處方用藥有設地板價保障,但黃柏熊指出,仍然有許多藥價低到很不合理,基本上1顆藥價只要低於2元都不符成本,且健保地板價已10多年未調漲,這10多年下來原物料、水電、基本工資都上漲多少了?健保署卻仍然每年定期砍價。
如何避免未來再次發生缺藥危機?沈采穎認為,應讓指示藥脫離健保給付,回到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只要廠商有利可圖就會不斷生產,不過這也牽涉民眾的用藥習慣改變,並沒有這麼容易推動。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也表示,價格是缺藥問題的根源,當民眾偏好特定廠牌、不喜歡替代品,但健保使用統一藥價,當然會有問題。他認為,應採取「差別式部分負擔制」,恢復市場機制,有助於解決缺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