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長榮新母港:吞吐台灣三分之一貨櫃,大船終於不用借外國港

開箱長榮新母港:吞吐台灣三分之一貨櫃,大船終於不用借外國港
開箱長榮新母港:吞吐台灣三分之一貨櫃,大船終於不用借外國港

文:劉光瑩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長榮海運新母港落腳高雄第7貨櫃中心,是全台最智慧化貨櫃碼頭。起重機能遙控,操作員工作升級;碼頭外移,貨櫃疊再高都能停泊,也釋放出舊港區空間。

走進面積相當於6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高雄第7貨櫃中心,好像來到巨人國。16座13層樓高的橋式起重機一字排開,相當4座足球場長的綠色巨人長隆輪在港邊卸貨。這是長榮旗下第2大的船,裝載量2萬TEU(20呎標準貨櫃),而這座碼頭可同時停泊4艘目前全球最大的2.4萬TEU船,也是全台唯一。

才啟用1年的碼頭,是長榮海運的新母港,不僅有最高的橋式起重機,吞吐全台三分之一進出口貨量,更是台灣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貨櫃碼頭。

高自動化,操作員不再包尿布

而且,它還在持續長大中。長榮海運對外投資部主管郭豐儀,一路看著第7貨櫃碼頭從無到有,眼神中充滿驕傲。

大船入大港,彰顯變遷中的高雄,港不但沒有被犧牲,還更具智慧與規模,成為超大轉運站。過去在高雄,貨櫃船只能停在市中心舊港口,水深不到10米,無法停泊大型船;但遷移後的第7貨櫃中心,水深可達18米。

今年夏天,7櫃第2期即將落成。20多架嶄新、漆上長榮招牌鮮綠色的橋式起重機,已在碼頭邊就定位,記者造訪這天,工程師正在忙著調校設備。

另外,過去門式起重機操作人員,不論暴雨烈日,都得在數十米高的起重機待上4個小時才能休息。許多操作員為了不要上上下下跑廁所,索性整天包尿布以備不時之需,還得忍受高空作業的暈眩不適。

如今,有了遠端遙控門式機,勞動條件大幅改善。在控制中心,數十位員工聚精會神操作搖桿,將起重機鉤子固定在貨櫃的四角,緩緩移動到堆置區。他們面前的4個大螢幕,呈現從6個角度拍攝的貨櫃,名符其實「眼觀四面」,而中心內有冷氣吹,更不需包尿布。

長榮陸續空出的第4與第5貨櫃中心,交還港務公司轉租給其他航商;此外,萬海航運與韓國最大航商韓新遠洋(HMM)都剛續約租用高雄港貨櫃碼頭20年,還投資上百億更新設施。

碼頭外移,舊港區建起新住宅

7櫃碼頭是填海造陸的新生港區,讓位於舊港區的高雄市中心,得以進入騰籠換鳥階段。「全世界大港口,如鹿特丹和橫濱,都走過一樣的路,」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說。

移居鹿特丹20多年的台灣建築師廖慧昕,還記得從前的鹿特丹港南區被舊工廠與倉庫佔據,成為治安死角,當碼頭隨著貨櫃船大型化外移,帶來商業與住宅開發案,讓舊港區找到新生命。

碼頭大型化,勢將帶來更多商機。一位長榮船長說,在舊的貨櫃中心卸貨時,曾發生過因為貨櫃堆疊太高,超出橋式機運作的高度,大船只好先在新加坡卸貨,高雄再派船去接櫃,時間與油料都是成本。未來再也不需遠求新加坡,再高的船都能卸。

儘管高雄港在全球貨櫃量排名從最高第3名掉到如今第18,高雄科大海洋商務學院院長戴輝煌認為,在成熟市場中,高雄能有這樣排名已不容易,而碼頭智慧化、吞吐貨量增加,將有助高雄港提升排名。

港務公司則樂觀預估,待7櫃碼頭兩期全面營運,高雄港排名有望回升至全球前12大港。

看更多天下雜誌
軟實力的護國神山 專訪慈濟證嚴法師:台灣真的很有福氣
台灣最老上市公司 台泥跨13國、養27家子公司,靠「去水泥」翻身
心臟裝14根支架還在創業 宏碁、緯創大家長施振榮:我不怕晚節不保
韌性喝指數:測測看你的個性像哪種手搖配料
一邊蓋學校、一邊廢學校:看見兩個台灣,新竹竹北市和彰化大城鄉的故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