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揆變市長,張善政要為桃園揮全壘打

全台首長中,能有幾個可以擁有「行政院長」的歷練?儘管只是馬政府末期的看守內閣,但張善政在前一段行政經歷,磨出獨有的領導哲學。這次運用在治理桃園上,張善政更有可能真正揮出大棒。

首任科技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再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行政院長,離開行政事務6年後,張善政帶著55餘萬票的期許,和政壇再續前緣,執掌北台灣的新興城市「桃園」。

有了過去閣揆的寶貴經驗,張善政看待事物,都有他特有的大局觀,對於桃園下階段發展,提出了「大造鎮」計畫,力求解決桃園內部的城鄉落差。

全台首長中,能有幾個可以擁有「行政院長」的歷練?儘管只是馬政府末期的看守內閣,但張善政在前一段行政經歷,磨出獨有的行政哲學,也獲得外界一致好評。閣揆的歷練,他學會溝通協調,當團隊中意見相左,他總能磨出最大公約數;同時又能在繁雜的聲音中堅定前行,朝正確的目標邁進。

事小則快 中央與地方施政速度感不同

然而相較於2012年的政務委員,2016年的閣揆,孰稔行政機關運作的張善政,這次初任百里侯,卻未必能全然將經驗複製貼上。

誠如張善政接受《遠見》專訪時所言,以往在中央看的都是大事情,政策對社會有多大衝擊,如何跟立法機關溝通,決策過程需要多久時間;但這次來到地方,關注的政策相對細微,只要議會配合,速度感也與先前在中央時大不相同,「心態還在調整中」。

但他喃喃自道「不管是大事情或小事情,只要是市民重視的事情就是大事情」「要把桃園打造成什麼樣子,幾乎都在市長和團隊的腦袋中」,言談中,都透露著對自己肩上承擔重擔的期許。

張善政分析中央與地方施政的不同。蘇義傑攝
張善政分析中央與地方施政的不同。蘇義傑攝

這個期許,並非只是講講而已。過年前桃園一場停水危機,由於司機和隨扈早已下班,但張善政仍放不下無水可用的桃園市民,一分一秒也不願耽擱,竟然獨自一人於凌晨一點半開車視察平鎮南豐路集水廠,顯見這位過去擔任全台最高行政官員,不為人知的柔軟身段。

但,過去在中央任官的經歷,仍是張善政最不可取代的價值,主要是,這讓他看待桃園有了獨特「大局觀」。

例如,談到歷經超過10年的桃園航空城,張善政認為,桃園雖被稱為台灣的國門,但這個國門的潛力並沒有被好好開發,無法將來自海外的旅客留在桃園本地消費。所謂的航空城計畫不過是一個火車頭,背後其實帶有一個更大的願景,就是所謂的大造鎮計畫。

他接著以近期發展如火如荼的桃園青埔重劃區為例,「你到青埔去看,市容非常亮麗, 一點都不輸先進的地方」;但若轉進桃園區、中壢區,看到這邊的老舊市區,不禁讓人懷疑「兩者是否同在一座城市」;更往偏鄉走,到了觀音、新屋區,「整片土地連田都沒人在耕」。這些顯示桃園的城鄉發展嚴重不均。

桃園勞工薪資全台第4 已低於全國平均

張善政強調,城鄉發展不均,桃園也有,想改變,就是不斷進行造鎮計畫,未來「什麼地方經濟不好,就業機會不夠,就在那邊設科技園區、造鎮」,造出一座座學校,提高民眾生兒育女的意願;完善生活機能,讓這些在科技園區工作的員工,可以騎著機車10分鐘就到上班地點。他期許自己可以在4年、8年內,在城鄉發展這一項目上,交出亮眼成績單。

而當話題觸及勞工時,張善政更引用數據指出,桃園的工業產值位居全台之冠,但勞工的平均薪資僅排全台各縣市第4,儘管排名在前段班,但張善政顯然不滿意:「因為,已經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主要是,前三名的台北市和新竹縣市大大超前了其他縣市,並拉高了平均值!」也就是說,貴為殿軍的桃園,其實收入與後半段的縣市相去無幾。

「因此,工商產值第一的桃園,勞工卻是辛苦的,然到要繼續辛苦下去,到最後變成一個血汗城市嗎?」張善政反而提出一個大哉問。

他直言,薪資低代表產業的科技含量不足,長遠來看,必須增加科技含量,藉由智慧製造、工業4.0等措施來提升企業利潤,短期內,市府也要有相關配套,彌補勞工薪資上的落差。因此他希望加碼桃園市民的福利政策,提升勞工的生活水準,讓他們願意留在桃園打拼。

發展正值轉骨期的桃園市,巧遇歷經閣揆歷練、具有「大局觀」的新首長,過去城鄉發展不均、血汗城市的惡名,能否成為歷史名詞,腦海畫的建設藍圖,大刀闊斧的塑造城市願景能否實現,未來4年讓人拭目以待。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2022九合一選舉/張善政:未來和鄭運鵬、賴香伶是伙伴關係
2022九合一選舉/張善政當選桃園市長!綠營痛失北部關鍵灘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