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改台語 文化台獨往前一步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來,民進黨立委要求教育部把閩南語改為台語,就語言問題去中國化,往文化台獨方向邁進,讓在台灣通用的其他語言有一種被剝奪感,試問這有無改變台灣現狀?國際及外界又如何看待?引發不同的討論,然而,將閩南語改成台語,此舉卻引發客家團體大反彈,洋洋灑灑列出四大理由,實有議論的空間 。

首先,客家團體認為此舉顯然違反國家語言發展法與實施本土語言政策的旨意,這些團體就法律和政策面向提出質疑,並列舉四大理由,每一個理由都鏗鏘有力,言之鑿鑿,包括:第一,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與第4條,已明文規定在台灣地區各族群使用的母語名稱及地位應一律平等。第二,再根據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本土語言課綱,對本土語言的類別(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閩東語文)與定義已有明確的規範,且行之多年。

第三,從85年起國小到高中教育階段,已陸續實施本土語言教學超過28年,各類本土語言在學校受到公平對待,實施成效逐漸彰顯。第四,之前曾有少數學者與社團,以意識形態認為閩南語名稱應以台語替代,在網路發起台語正名連署運動,此舉恐造成校園單純的本土語言教學,逐漸被政治或少數團體干擾。

這些理由都有道理,民進黨一直致力於去中華化與中國化,在文化面向的改變讓西方無感,也讓台灣社會無感,但炒作意識形態及藉轉型正義之名正在製造新一波的不正義及威權情況,這難道不是反民主的行為嗎?

其次,教育部應稱閩南語,如此才符合歷史事實、教育價值與教學需要,實不宜以台語混淆閩南語。誠如客語僅標示使用客語之台灣人,使用各原民族語者也僅標示其族裔與其文化傳承之驕傲;而閩南語主要是在保留並彰顯其族裔文化之特色。

再者,以台灣號稱多元包容著稱,對多元族群之尊重、包容,台灣語言實在不該專屬於特定族群。如果將閩南語改為台語,不僅會掀起台灣社會再次的撕裂,也會引發其他族群母語者的疑慮與相對的語言歧視感,進而影響朝野對立、社會和諧,族群互相撕裂,非團結台灣之所為。

我們更應思考將閩南語改成台語,會涉及到敏感的國際認知和兩岸關係發展,也是一種主動改變現狀的舉動,陳水扁時代沒有做,蔡英文時代沒有做,為什麼賴清德時代就要做?這還是善意的維持現狀嗎?

總之,將閩南語簡化成只有台語,可能會被一些多數人支持,但卻會面臨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的喪失,這對於語言學和文化保護都是一種損失。隨著時代發展和城市化變化,許多年輕人可能更傾向於使用普通話。(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