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剛與柔/柳戀春

柳戀春

梵蒂岡城國,首都梵蒂岡城,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聖彼得城堡位於梵蒂岡內,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大教堂是世界的藝術瑰寶,是一顆鑲嵌在羅馬城上的皇冠。

我至今無緣去梵蒂岡參觀這一舉世矚目的大教堂。但是,當我站在位於西南一隅的閬中絲毯博物館時,眼前的一幅《聖彼得城堡》掛毯,瞬間把我震撼到了。這幅掛毯借鑒教堂羅馬式的圓頂穹窟和希臘式的石柱等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風格繪畫,以地毯的表現形式來編織一座堪比聖彼得大教堂之美的中心城堡,充分體現了一種宏偉、寬闊、豪放的氣勢和情懷。望著掛毯,猶如置身巨大的蒼穹,人就如一粒塵埃般渺小。

此情此景,我深深的折服於絲毯的柔。在講解員的講解中,我瞭解了絲毯的前世今生,也讓我想起自己與閬中千絲萬縷的聯繫。

閬中,似乎與我天生有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從重慶合川應徵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閬中部隊。在這裏只是一個為期三個多月的新兵集訓。我當時很不理解,一個小小的縣城,居然駐紮著兩個教導團。一曰高炮。二曰地炮。新兵的集訓很辛苦,我們做的最多的是,寫家信。兩個團的兵力都這樣,一時間,帶有“閬中”字樣的家信,飛向祖國四面八方。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閬中。由於軍人軍屬的相互牽掛,還順帶認識了閬中這個“閬”字的讀音。後來才有的百度可查,閬是一個漢字,拼音是láng,làng,讀láng時基本意思是門高大的樣子 如:閬闕(高大的門闕);閬閬(高大的樣子)。四川閬中是常見的一個閬(làng)字地名。這個偏僻的閬字,也讓很多人鬧了笑話,讀lian的有,讀kan的有,直到戰友休假回家,才糾正了老家人的讀音,讓閬中正式回歸閬中!自然而然,閬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窮。進城沒有橋,得擺渡。街道破破爛爛,特別是城內通往蒼溪的公路,天晴則是“揚灰路”,下雨天就是名副其實的“水泥路”。軍營周邊,全部是菜農種植的素菜,他們頂風冒雨在勞作,為的是一家老小一年的生計。當然,我所不知的是,另外一群閬中人,他們早已經靠著絲綢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從事莽蠶和抽絲的勞動,《說文解字》甲骨文中的“蜀”字,就是蠶的異名,可見,古之蜀地是我國最早養蠶和生產絲綢的地區之一。閬中三面環水,給山、城、樓注入了柔美的元素。同時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合栽桑養蠶。閬中蠶絲,歷史悠久。《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盛產桑蠶、麻、魚、鹽……”作為巴子國國都所在地的閬中,其栽桑養蠶之盛,也就可想而知了。閬中絲綢為傳統產業。唐代,閬中絲綢為宮廷貢品。《明實錄》載:“當年山西潞安,織進貢綢緞,要採用閬絲。”清代,閬中為四川五大絲綢產地之一。其絲毯的編織技藝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著名學者郭子章所著《蠶論》記載“經浙至川,閬中蠶桑最盛”。明清以來,家庭作坊林立,而城南一街最多,百姓稱為:機房街。這個街名一直沿用到現在。我曾經就是這條街的常客,想著淡淡的心事,悠閒的走來走去。

初來閬中,有一絲好奇。一是,閬中這個小小的縣城為什麼會有駐軍?二是閬中有什麼樣的特產?……其他新兵在集訓後,就離開了閬中,分到了戰區的各個高炮、地炮部隊。而我卻留了下來,當了連、營文書。至此,我的軍旅生活,相對輕鬆,住上了連級幹部才有的待遇——單間!也不再操槍弄炮,主要工作轉向了文字。於是,讓我有更多的時間,來深入瞭解閬中。部隊營門出來就是迎恩街,一直走,再右轉,便是張飛廟。據載,劉備入蜀後,張飛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在武都之戰中,兵敗而還。劉備稱帝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在閬中鎮守七年之久。由此可見,張飛,是鎮守閬中最老的軍人。

如今,在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旁,有一所海軍士官校。讓人有所不知的是,這所綜合性士官學校,其前身則正是位於閬中的海軍四航校。閬中市區北邊,有一個占地2000餘畝的軍營。一直以來,當地人將這個地方稱之校場壩。相傳,此地原為明清時期演武廳的操場,後來操場廢棄,人們習慣稱此為校場。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出: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1959年,隨著對敵軍事形勢的變化,培養海軍航空兵地面防空人員成為當務之急,而當時,再創辦一所學校卻沒有地方。趙同均時任海軍炮校防空系訓練通訊學員大隊參謀長,據其回憶,當時海軍航空兵司令員與成都軍區司令員是老戰友,兩人相遇提及此事,這位司令員表示支持,將閬中榮校作為四航校校址。

1960年,海軍炮校的防空系和通訊系搬至閬中,趙同均隨系從青島遷移到川北的這座古城。下半年海軍炮兵學校改為海軍高級專科學校(即今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時,從駐青島和煙臺的該校防空系和通信系調來的,1961年春天又從駐北京的海軍航空兵部調來幾名軍官後即正式組建了四航校,1963年下半年從北京的西城區和昌平區各中學征來二百名新兵。此後,包括從海軍各部隊選來的學員學兵最多時有八百名,學校總人數最多時達一千多人。

1966年,學校就停止了招生。這一年,剛好我出生。遠在三百公里外的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裏會與我有交集,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

當年的盛況,已經成為歷史。二十年後,當我入伍來到這裏的時候,一切與“海軍”“航校”有關的痕跡,都無處查詢,但是,當地百姓還一直把軍營統稱為“海校”。那個時候,每逢節假日,閬中的每一條街道,都會有軍人的身影,特別顯眼。閬中,稱之為兵城亦不為過。要知道,這還是按比例外出購買日用品、理髮的請假外出兵員。軍營裏,還有數以百倍的兵員在留守。

閬中位於嘉陵江中游,北距廣元180多公里,可循金牛古道出漢中;東距通江也是100多公里,可沿米倉道出漢中,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是川北軍事重鎮。前赴後繼的軍隊駐紮於此,不管功能如何變換,根,始終在“海校”。從這裏走出去的將軍,亦不乏其人,更有大批師團軍官,從這裏起步,走上了更為重要的崗位。

20世紀初,閬中相繼建立了泰豐絲廠,該廠生產的“蓮花牌”產品,1915年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四等獎,1924年又獲博覽會特等金獎。當時繅絲織綢工廠、作坊沿江西會館至龍神祠一帶相繼建立,閬中的“機房街”便由此得名。民國二十七年(西元1938年)成立閬中蠶種製造廠。建國以後,閬中蠶桑有更大發展,譽為亞洲最大的蠶種基地一一閬中蠶種場,是三級養蠶、四級制種的綜合性蠶種生產基地。接著閬中又建立大型絲綢企業閬中絲綢廠、閬中綢廠,市屬絲綢企業6家生產綢、緞、綾、羅、縐、紗,以及喬其、絲絨等織花、印花、刺繡真絲面料和絲毯,花綢總產值三分之一強。桑蠶絲綢實物品質,1983年已名列全國第一。

新兵探家,帶走最多的是保寧醋、絲綢作為回家的禮物。其中,以絲綢小禮品為甚。手絹、絲巾作為定情物,是兵們的上選。正是血氣方剛,又是多情的年齡,那個時候,我也私下買了一張絲綢手絹,遺憾的是,幾經輾轉,那只手絹,也不知道遺落在了何方。

當剛與柔迎面相撞,碰出的是絢麗的火花。讓閬中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別樣的精彩。亦如絲毯,就是閬中絲綢的代表,也是沖出來的一批黑馬。閬中絲毯廠始建於1952年,迄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當時只有47人的小作坊。新時代的接棒人、全國人大代表盧興瓊,為進一步把“閬中絲毯織造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組織四個技術嫺熟的工人,經過製圖、染色、編織、片剪、整修、清洗等七大工序,耗時三年多時間,(即,如選用一個工人,需花10年時間),經300道全手工工序,一幅366×550釐米的“聖彼得城堡”終於橫空出世。完美呈現了絲毯“東方軟黃金”的美譽。其中的手工打結,就多達一千九百四十四萬個。其工藝之複雜,由此可見一斑。也難怪,世界上絲綢同行多如牛毛,這樣的工藝,也只有兼具陽剛和柔美共性的閬中人,才得以完成。陽剛之氣,鑄造了他們的堅毅,柔美之心,鍛造了他們心平氣和的韌勁。以前,種蔬菜、幹重活的雙手,拿起針線來,毫不違和,穿針引線,把大千世界錦繡於方寸之間。哪怕是單一的、重複的打結,都一絲不苟,做到了極致。

在閬中部隊兩年多後,我就調到了位於南充延安路的師機關司令部。但是,因為工作關係,還時常去閬中。那個時候,出差一趟,總免不了會為戰友帶點禮物,保寧醋,個頭大,提著費勁,袋裝老觀大米,太稀鬆平常。只有絲綢產品既輕便,又上檔次,還價廉物美,就它了!

我對閬中絲綢的認知,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絲絹、手帕、睡衣之類小打小鬧。主要是環境特殊,部隊有部隊的紀律,外出時間少,與外界接觸更少。印象來自口口相傳和天馬行空的想當然,沒有深入,只憑感覺和好惡。沒有曾想到,二十多年後,當我親眼看見絲毯的時候,才真正認識了閬中。絲毯在閬中的歷史,如此悠久,我卻不知其皮毛。也難怪,她曾經作為皇宮貴族及有錢人的象徵,自然與大多數人無緣。如今,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早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其圖案精美、質地細密、毯身柔軟挺實、不變形不褪色、防蟲防水,兼具實用性、欣賞性、和收藏價值於一體的特點,深受大眾喜愛,早已經成為居家裝飾和饋贈親友之首選。昔日的小作坊,已經發展到“萬人大廠無圍牆”(1993年,《人民日報》報導閬中絲毯廠標題用語)的全民性參與,每一個人,都可以免費接受技術培訓,接訂單按圖生產,公司回收產品。僅絲毯一項,出口產品多達54個,銷往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西歐、非洲、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相信,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和精神審美的需求,絲毯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絲毯的市場會越來越龐大。

命運使然,短短的十幾年軍旅生涯中,我從新兵連文書到營部文書,再到師警衛連,又從警衛連回到閬中部隊,再上師司令部,再回到閬中部隊當管理員,又回到師部,其三上三下南充和閬中的經歷,可謂獨一無二。每一次去閬中,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覺。軍營的周邊,昔日的菜地不復存在,早已經變成了高樓大廈和寬敞的街道,閬中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站在閬中城的任意一個地方,我都會在腦子裏回憶很久,所在位置的方位。

如今,我早已經脫下軍裝,轉業到地方工作,因公因私再到閬中,也算故地重遊。在市轄縣市區中,閬中,是我去得最多的一個地方,一是因為她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底蘊深厚,每一處景點都有來路,數不清的秦磚漢瓦,都在講述著閬中的過去。每一塊青石板,都有古代將軍及歷代軍人走過的痕跡。二是閬中是我的第二故鄉,對閬中有著深厚的感情,我的青春在這裏蓬勃、我的激情在這裏燃燒,我的汗水灑遍了軍營的角角落落。閬中,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的夢想就在這裏起飛。

靠旅遊聞名於世的閬中,本地人靠著條件得天獨厚的條件,很快適應角色轉換,搭上了飛速發展的旅遊快車,把絲毯這一“東方軟浮雕”發揚光大,無疑是順應時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他們有能力把絲毯做到旅遊產品中的天花板。當然,我更相信,閬中人民必將不負眾望,在絲毯的方寸之間,景繡生活,一往無前的走出康莊毯途。

閬中,這個三面環水的柔美之城,因了軍隊的駐紮,兩千多年來,這座城市,都充滿了陽剛之氣,英武之氣、正義之氣。這樣的城市,什麼奇跡創造不出來?!